赵艳武
课程改革的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经过几年的锤炼,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中考指挥棒的调控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步履维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质难以提高
历史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研究的前沿动态,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积极参与探索和研究。但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的微乎其微。教师整日里忙于上课、批阅作业、备课及学生的管理,无暇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充实,自身素养难以得到提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难以开展。
二、教学评价改革滞后
目前评估考察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目的仍然是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如果学校升学率高,则学校的生员既多又广,反之则学校的生员、教师的待遇和评定职称都成了问题。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在现行机制下,任何教师的教学改革都要冒很大的风险。教师的从业危机,学校的考核考评,社会的接受认可等诸多方面,都是老师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改革意识强,受学生欢迎,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在考试面前一败涂地。反之亦然,某些单纯依靠时间加汗水功夫的历史教师在考试面前是屡创佳绩的“常胜将军”。面对这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
得不正视。“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屡见不鲜。
三、研究性学习无法开展
现行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40分钟或45分钟一堂课的班级授课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条件的限制;课本容量太大,使教师感到即使删除一部分内容不讲,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也相当吃力,于是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缺乏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班级人员过多,教师不具备“威严”是难以维持良好秩序的,加之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活动课,研究性课根本无法开展,即使勉强开展,也难见成效;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有课时、考试等方面的压力与限制,教学仍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实践应用,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尤其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
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了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留于形式等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探
究型的学习气氛没有形成,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五、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问题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效率不高。另外,仍然有一些教师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时有发生。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1.范式引领。所谓“范式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
教学时,教师可以汉武帝为范例,将汉武帝参与的重要活动分为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以事实为依据对汉武帝进行评价;也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予以评述。还可以将汉武帝的重要活动按照所起作用的积极与消极性分别评说。学生掌握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就能够对历史上诸多的重要人物一一评价,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2.激发兴趣。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精彩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媒体情境,播放相关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然后,营造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课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全班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历史学家”“建筑学家”“艺术学家”和“政治学家”,收集、整理、研究圆明园被毁之前和被毁之后的各种资料和图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现状。最后,将调查情况写成报告,探究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抓住问题,而不回避问题,课程实施才能不断走向成功。
(河北省涿州市东城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