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银平
据《春城晚报》报道,丽江市某县一所完全高中作出“学生早恋可开除学籍”的规定。该校的做法引起了校内一些中学生和校外一些社会人士的热议。
教育的本质是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阶段性评价让孩子得到和谐发展。教育更是学生的“同行者”,“你问我努力的方向,我指向你我共同的前方”,聆听学生心声,引导学生言行,靠拢真善美。建立在这种温情脉脉、和谐沟通、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育才是愉快教育。
孩子总有顽劣者,教育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育难题和怪题,这时,教育要尊重规律、尊重孩子的感情和权益,用诚心、细心、真心、爱心以及恒心帮助孩子早日走出误区,走向成功和胜利。能将顽劣孩子和“问题学生”送到成功境地,才更凸显教育魅力和能力,才是教育更该张扬的积极的社会价值。
可这种教育信仰到了这所学校,就变味了,早恋就要被开除。先不说这种做法是否违背《中学生管理条例》,单说这种充满了“军阀”“杀伐”味道的强硬作派,就觉得学校管理思想过于简单粗暴——只知道“围追堵截”,不懂得疏通沟通;只知道单向管理,不懂得双向互动;只知道制度需要,不考虑学生感受;只知道武断钳制,不知道和谐温暖。这种终极性评价,是一种教育制度暴力。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驾驭能力,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早恋是青春期孩子人人都有的“心理碰撞”。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市重点中学10%左右的学生有谈恋爱的行为,一般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中达到了50%。在回答“中学生恋爱与学习的关系”问题时,半数以上中学生认为“很难说”,认为对学习“影响不大”“没影响”“会促进学习”的选择则高于认为“成绩会严重下降”者的比例。
面对这种“恋爱也有益”的调查,学校更要理性引导,而不是一味封杀。比如北京第171中学年轻班主任张琳的做法,让有早恋倾向的男女同学坐在一起,并告诉他们,他们应该为自己负责。这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已经“护送”了三对这样的少年度过高中时光。“要想改造他,先要让他接纳你”,学生在心理上接纳了制度和教育者,自律能力才会得到激发。
已在首都师范大学读书、现在依然是恋人的刘雪和孙威至今非常感谢张琳老师。“如果那时她对我们的事情不这么开明,肯定是另外一种结果。”教育效果和教育实践是最好的回答,能让学生安全走过青春期,这难道不比“早恋可开除学籍”更有积极意义吗?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