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千军如卷席

2009-05-22 06:32郭秀翔
党史文汇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阎锡山临汾

郭秀翔

1949年5月1日,塞北古城大同锣鼓喧天,数万市民欢天喜地,涌上街头,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大同。

这一天,在人民群众欢庆的锣鼓声中,宣告了山西全境的解放。

这一天,无线电波传来了中共中央的祝贺:“此次我太原前线人民解放军奉命攻城,迅速解决,阎匪虽逃,群凶就缚,大同敌军也即投诚。从此,山西全境肃清,华北臻於巩固。当此伟大节日,特向你们致热烈的祝贺。”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从1949年5月1日距今已过去了60年,60年前,人民解放军纵横驰骋于三晋大地,横扫千军如卷席,终于解放了山西全境。如今,昔日的战火虽然早已熄灭,山西的面貌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发生在三晋大地上那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却永远留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回顾那段历史,我们的热血为之沸腾,精神为之振奋。

针锋相对夺上党

1945年8月,历经8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抗战的硝烟还未散尽,内战的阴云又笼罩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蒋介石为了达到在全国继续实行其独裁统治的目的,从8月中旬开始,即派部队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分三路向华北解放区推进。在山西,阎锡山派出七个军的兵力抢占了山西境内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并派出1.7万余人向晋东南上党解放区大举进犯,很快占领了长治、屯留、长子、襄垣、潞城、壶关各县城。

针对阎锡山派兵抢占上党地区的行为,从8月26日起,中共中央军委连续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集中太行、太岳、冀南部队,发动上党战役。

9月1日,上党战役打响,太行部队首先攻克襄垣。针对阎军孤军深入,分散守备之弱点,晋冀鲁豫军区确定了“首先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并吸引长治敌主力出援,力求于运动中歼灭之,尔后再行攻夺长治”的作战方针。根据上述方针,9月10日,太行纵队在司令员李达、副司令员陈锡联的率领下,首先向屯留之敌发起攻击。太岳纵队在司令员陈赓、副司令员王新亭的率领下,于13日进攻长子,冀南纵队在司令员陈再道和副司令员杜义德率领下进攻潞城。到19日,三路纵队已先后攻占了襄垣、屯留、潞城、长子、壶关五座县城,只剩长治孤城一座。从9月20日开始,进入了合围长治的攻坚战。攻城部队确定了“先夺关,后攻城”的方针,即先将长治城的东关、南关和西关攻夺,留下北关诱敌外窜而于运动中歼灭之。正值攻夺三关的战斗胜利进行之际,阎锡山指派其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领八个师的兵力,从太原南下增援长治。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长治,大部兵力北上打援。打援部队不顾疲劳,日夜兼程北上。经过九个昼夜的激烈战斗,阎锡山的援军除2000余人侥幸逃遁外,其余1.8万余人全部被歼。

被困在长治的敌军史泽波部得知援军被歼后,连忙于10月8日兵分三路,出长治城向西南突围。企图横穿太岳解放区,逃到浮山、临汾一带。刘伯承、邓小平当机立断,除以围城部队跟踪追击外,命令太岳纵队走捷径、越山岭,直插沁河以西的马壁一带,控制沁河东岸。至10月12日,终于将史泽波1万余人的兵力堵截在沁河东岸的将军岭、桃川一带。经一昼夜激战,将敌人主力全部歼灭,史泽波被俘,上党战役取得胜利。

上党战役共歼敌3.5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阎锡山的军事实力,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谈判中的斗争。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的讲话中予以高度评价:“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13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

在上党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积极支前参战,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这一点,就连阎军省防第三军军长杨诚在战后也不无感慨地说:“八路军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稀饭烙饼源源接济,伤员救护及时,弹药不断补充。相形之下,我军饿了没饭吃,伤了没人抬,死了没人埋,如此,胜在谁手,不算可知矣。”

掀起自卫反击战

1946年6月下旬,以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爆发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掀起了自卫反击战。

在山西,从1946年6月至9月,晋绥野战军和晋察冀野战军先后发起晋北战役和大同集宁战役,两次战役共歼敌2万余人,收复朔县、崞县、五台、原平、定襄、宁武、怀仁、山阴、繁峙、代县等县城及忻州、大同、应县所属全部村镇,控制了黄寨以北至大同附近300余公里的铁路线,使大同之敌陷于孤立。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主力先后进行了闻(喜)夏(县)战役、同蒲铁路中段战役和临(汾)浮(山)战役,这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5万余人,解放了洪洞、赵城、霍县、灵石、汾西五座县城,控制铁路线100余公里,彻底粉碎了胡宗南、阎锡山部会师晋南、打通同蒲路的企图,并且使太岳解放区和晋绥之吕梁解放区联成一片。太行军区部队在晋中地区民兵、自卫队的配合下,进行了正太铁路寿阳至榆次段的破击战,歼灭阎军1.3万人,控制了40余公里的铁路线,有力地配合了正在开展的晋北战役。这一系列战役,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起了重大作用。

1946年底至1947年初,为了阻止胡宗南所部突袭延安,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会同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先后发起吕梁战役和汾孝战役,两次战役歼灭胡、阎两部共2万余人,迟滞了胡宗南所部进攻延安的计划,解放了吕梁地区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数十万人口。同年4月至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发起了晋南战役,腰斩同蒲,横扫汾南,歼敌1.4万余人,收复和解放翼城、曲沃、新绛、稷山、河津、荣河、万泉、猗氏、绛县、浮山等10座县城及侯马、禹门口、风陵渡等战略要地多处,解放了3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控制了同蒲铁路南段230公里的地带,彻底粉碎了胡宗南、阎锡山的联合防御体系。在晋南战役发起的同时,晋察冀野战军在冀晋、冀中两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发起了正太战役,歼敌3.5万余人,攻克盂县、定襄、平定、寿阳等7座县城和阳泉工矿区,控制了正太铁路线150余公里,车站22座。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山西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攻,缩小了敌占区,巩固和扩大了解放区,将国民党军阎锡山部和胡宗南部压缩至同蒲线的大同、太原及晋中、临汾、运城等城市和据点之中。

封住山西南大门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四个纵队12万人于6月底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领8万余人于8月下旬突破黄河防线,挺进豫西,在豫陕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此后,刚刚就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徐向前担负起了指挥内线作战,解放山西全境的任务。为了切断山西国民党军南逃的去路,免除出击豫西的陈谢兵团的后顾之忧,徐向前决定首先举行运城战役,封住山西的南大门。

运城是晋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南通陇海铁路、西连陕西、北控同蒲铁路的军事要地。阎锡山十分重视运城的防务,修筑了坚固的城防设施。晋南战役期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曾对运城发起第一次攻击,攻克了城外一些重要据点,后因胡宗南部派兵增援运城,而攻城部队又要执行新的任务,于是主动撤离运城前线。

1947年10月8日,第二次攻打运城的战斗开始。参加攻城的人民解放军有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二十四旅,加上晋绥军区独立第三旅和太岳军区三个团,总兵力共2.7万余人,由八纵队司令员王新亭统一指挥。人民解放军以奇袭战法突然从东、西、北三面向守敌发起进攻,至11月中旬,攻占了城东、城北两面护城据点和37个集团阵地,歼敌2000余人。

正当攻城部队扫清外围据点,准备发起攻城战斗之际,在陕西的胡宗南部派出2.5万余人的兵力日夜兼程向运城前线赶来。为避免腹背受敌,徐向前指示攻城部队撤围打援。敌人的援兵在攻城部队的有力打击下,除一部进入运城外,其余大部退过黄河。

1947年12月17日晚,解放军冒雪发起第三次攻打运城的战斗。正在晋南休整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参加了此次战斗,担负阻援任务。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担任了运城前线指挥部政委,和运城前线指挥部司令员王新亭共同指挥各参战部队。从12月17日开始至23日,攻城部队已全部扫清外围据点。25日,攻城部队发起攻城战斗。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突击队使用云梯登上城头,由于敌人火力迅猛,后续部队被阻于城外,无法冲上城头,结果突击队被反扑下来,强行登城未能成功。

在此关键时刻,运城前线指挥部决定把交通壕挖至城墙底下,实施坑道爆破攻城,打开突破口。第二十三旅挑选10位勇士在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摸进外壕,在数九寒天的冻土中开始挖掘坑道。经一夜艰苦劳作,于27日拂晓前挖成一条5.5米长的坑道和可容3000公斤炸药的药室。

27日黄昏,运城城头残阳如血,攻城部队向运城发起最后的总攻。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20多米宽的一个缺口,突击队迅速突入城内,各路攻城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也纷纷攻入城内,经过激烈的巷战。28日晨,守敌被全部歼灭,运城获得解放。

运城解放后,临汾成为国民党军在晋南盘踞的最后一座孤城。1948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向临汾附近集结,准备展开又一场攻坚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也来到临汾前线,亲自指挥这场攻坚战。

临汾,古称平阳,相传是古帝尧王建都的地方,城池依自然地形建筑在一个大土丘上,外高内低,东、南、北三面均为开阔地,西傍汾河,从远处看去就像是伏在汾河岸边的一头牛,故又名“卧牛城”。临汾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使它易守难攻。传说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队于1643年兵临城下,屡攻不克,气得“挂甲”而去。如今,临汾城郊还有“挂甲屯”这个村名。阎锡山军占据临汾后,修筑了坚固的防御体系,第一道防线是外围警戒阵地,第二道防线是护城阵地,第三道防线是外壕和城墙阵地,第四道防线是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这四道防线都由坚固的碉堡、地堡以及电网、雷区等设施构成。守敌共有2.5万余人,由阎锡山的第六集团军中将副司令梁培璜统一指挥。人民解放军参加临汾作战的部队有: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的第二十二旅、二十三旅、二十四旅,第十三纵队的第三十七旅、三十八旅、三十九旅,以及太岳军区的八个团和吕梁军区的独三旅、独七旅,总兵力6万余人。

临汾战役原定1948年3月10日发起。因胡宗南部在西北战场吃了败仗,急调驻守临汾的第三十旅前往西北。徐向前发现胡宗南的运兵企图后,决定提前于3月7日发起临汾战役。

3月6日夜,解放军八纵队第二十四旅以急行军奔赴临汾前线,7日晨,抵达飞机场,当即发起猛烈进攻。正待上机前往西北的敌第三十旅官兵被解放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一部被歼,一部逃回临汾。

与此同时,解放军第八、第十三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从城南、城东、城北三面合围临汾城,开始了拔除外围据点的作战。根据实地观察和从俘虏口中得到的情报,徐向前确定集中主要兵力、火力,先拿下东关,把攻取城垣的主攻方向放在城东,以坑道爆破作为攻城的主要手段。参加攻击东关的部队,经过10天顽强奋战,挖掘了四条爆炸东关城墙的坑道,并在三条坑道中填满炸药。4月10日黄昏,随着一声巨响,东关城墙被炸开两个大缺口,突击队员乘着烟腾雾起,迅速登上城头。经过激烈的城头搏战,终于将临汾东关攻克,守敌4000余人除少数逃回临汾城内,其余全被歼灭。

东关战斗结束后,临汾攻坚战进入了更加艰苦激烈的争夺中。天空有国民党军的飞机助战,日夜轰炸。地面,与阎军的外围据点争夺战也打得十分艰难,攻城部队每攻克一个据点都要进行数次进攻,巩固一个阵地又要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地下,攻城部队与阎军展开了坑道对战。阎军在东关尝到了坑道破城的威力后,他们在地下也开始了挖坑道,并在坑道内设置听音瓮,一旦发现有动静,就向攻城部队的坑道对挖,临近时炸毁。为了保护坑道的安全,攻城部队在主坑道周围又挖了许多掩护坑道,以迷惑阎军,并尽量减少响动,用手指代替铁锹,用弹药箱底部垫上棉花代替手推车运土,无声无息地在阎军的眼皮子底下挖了一条条密如蛛网的坑道。

5月17日,人民解放军将临汾外围据点全部扫清。两条长达110米的破城坑道也挖至城墙底下。晚19时,总攻临汾的战斗打响,两条破城坑道同时点火起爆,将城墙炸开两个缺口,攻城部队迅速登上城头。经过激烈的城头激战和街道巷战,终于将守敌全歼,临汾守敌总指挥梁培璜,六十六师师长徐其昌和胡宗南的第三十旅旅长谢锡昌被俘。

临汾战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攻坚战,战后,徐向前在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临汾之役,双方均用堑壕作战,地堡对地堡,坑道对坑道。每一据点、每方土地均反复争夺,多者达三四次。”“战斗持久残酷,规模宏大,足称阵地战范例。此次作战,又因时间拖长,最后发展为地面下的立体攻势,敌我在地面下均有交通壕,再下有地道及坑道。攻势剧烈复杂,紧张达于极点。”毛泽东在给东北野战军林彪等的电报中曾专门介绍了这一战役,他说“临汾战役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人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毛泽东称赞临汾战役“是一个有意义的大胜利”。

以少胜多战晋中

临汾战役结束后,徐向前率人民解放军挥师北上,在广袤的晋中平原与阎军展开了又一场决战。晋中地区是阎锡山军队的主要粮食供应地,阎锡山深知固守晋中对保卫太原的重要,他的军事部署是固守点线,以攻为守,以一部兵力据守晋中各县城乡据点,控制晋中平原通往山区的隘口要地,其主力机动于铁路和公路沿线。晋中各县城、重要村镇和山区边沿要地均构筑坚固设防,使晋中成为由千万个高碉低堡、千百个大小据点构成的要塞地区。

人民解放军参加晋中战役的主力部队是刚刚组建的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加上一些地方武装,总兵力不足6万余人,而阎锡山在晋中投入的兵力约有10万之众,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因此,要夺取晋中,困难是非常大的。为此,徐向前决定出其不意,以奇制胜。在战役发起前,他先派出一部地方武装佯作解放军主力进军风陵渡,在该地发动群众,征集船只,摆出一副要横渡黄河、支援西北战场的架势,同时释放了一些俘虏,让他们放出徐向前部队主力将要支援西北战场的消息,造成假象,迷惑阎军,使阎军放松警惕。之后,解放军一部从西南面突然出动,将阎军吸引过去,而主力部队则隐蔽地开进太谷、祁县、介休、平遥南侧山区,乘虚突进汾河以东的广大平川,创造战场,机动歼敌。

6月18日,晋中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相继发起攻击,拦腰侧击介休至祁县间的山口各据点,随后,部队直插平遥、介休、祁县地区,逼近同蒲铁路,切断阎军北逃的退路,攻敌据点,断敌交通,将晋中平原之敌牢牢牵制在晋中一带,使其进无路,退无途。

解放军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出现于晋中腹地,完全打乱了阎锡山的部署,他急忙命令其闪击兵团回援平遥、介休等地。解放军乘阎军转移途中,在平遥的大甫村和曹村一带设伏,当阎军亲训师、亲训炮兵团进入解放军伏击圈后,立即遭到前后夹击,经三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7000余人。此后,解放军又在祁县洪善地区伏击阎军第十九军军部及其第四十师,歼敌3000余人。

人民解放军初战告捷,大大振奋了士气,而阎锡山皇牌军亲训师的覆灭却使阎锡山乱了阵脚。他立即命令其第七集团军中将司令兼野战军总司令赵承绶和副总司令日本人原泉福率部驰援,与“共军决一死战”。

为了消灭赵承绶集团,徐向前决定在太原附近开辟新的战场,驱使赵承绶集团自投罗网,然后一举将其歼灭。6月29日,解放军挥师北上,在太原附近的榆次、太谷、徐沟之间的三角地带,设下战场。赵承绶发现解放军主力北移,害怕切断他的退路,急令其所部向太原附近靠拢。解放军为阻敌北逃,在榆次与太谷之间的董村一带,与阎军展开了一场阻击战。阎军连续几天攻不破董村防线,只好改由榆次与徐沟间的公路往北撤,这一下掉进了徐向前早已布置好的战场里。

由于敌众我寡,虽然将赵承绶集团包围在预设的战场里,但徐向前深感兵力不足。他风趣地说:“我们包了个大馅饺子,但皮很薄啊!”为此,他急令晋中各地我军迅速向这里集中。

7月的晋中,烈日似火,解放军连续作战,疲惫至极,但他们不顾疲劳,日夜兼程,迅速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赶来,将赵承绶集团紧紧包围在榆次、太谷、徐沟三县交界处的南庄、三李青、大常、小常一带,随后,我军展开了村落阵地攻坚战。至7月16日,解放军攻入小常村,蜷缩在避弹坑里的赵承绶、第三十三军军长沈瑞等阎军高级将领被俘,其余阎军全部被歼。此后,解放军各部横扫千军如卷席,至7月21日,晋中14县全部解放。

古人云:“胜败不在兵之多寡,在主将尔。”事实的确如此。晋中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不足6万兵力消灭阎锡山10余万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中共中央为此发来贺电,指出:“仅仅一个月时间,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晋中失守,人民解放军兵临太原城下,失败的气氛开始在阎军官兵中弥漫。为了安抚军心,7月22日,蒋介石匆忙乘专机抵达太原,部署保卫太原的工作。面对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的形势,惊慌不安的蒋介石只停留了三个小时,便冒雨飞返南京。

红旗插上太原城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八、第十三、第十五纵队、炮兵第一旅、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和陕甘宁警备旅共17个旅约10万余人,在徐向前的统一指挥下,发起了太原战役。

太原是阎锡山的统治中心,阎锡山在北起黄宅、周家山,南达武宿、小店,西至石千峰,东到罕山的百里防线内,修筑了各种类型的水泥碉堡5000多个。太原城东之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城东北之卧虎山、城东南之双塔寺等要点,均筑有以碉堡群为骨干的永久性工事,成为阎锡山固守太原的主要屏障。守备太原的阎军有10万之众,并配属了600门火炮。在敌我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制定了“围困、瓦解、攻击,逐步削弱,然后一举攻下太原”的作战方针。

太原战役从10月5日开始,至10月16日,攻城部队在城南、城北两线共歼敌1.2万余人,并从南北两面部分突破阎军第一道防线。10月25日,东山战斗打响,这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的主力部队都先后投入战斗,参战的各种火炮达800余门。阎军凭借险要地形、坚固工事和强大火力,顽强反抗,寸土必争。各主要阵地焦土三尺,尸横遍野,至11月2日,解放军完全占领了东山,取得了攻城的有利阵地。

此时,辽沈战役已结束,为配合即将发起的平津战役,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指示徐向前暂缓攻击太原,固守已得阵地,进行政治攻势。从12月开始,太原前线人民解放军各部对敌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利用各种方式瓦解敌军,通过各种途径说服守敌放下武器,走和平解放的道路。

在太原外围战期间,徐向前通过邯郸起义的高树勋将军策动国民党第三十军军长黄樵松起义,但由于其第二十七师师长戴炳南的告密,起义遭到失败。黄樵松和接应其起义的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八纵队参谋处长晋夫惨遭杀害。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决胜阶段。2月底,中央军委发布了统一人民解放军序列的命令,华北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3月,中央军委指示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炮兵第一师会集太原前线,共同参与攻打太原的战斗。3月28日,彭德怀由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返西北战场途经太原时,徐向前因病无法到前沿阵地指挥作战,经请示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留彭德怀参与指挥攻打太原。3月29日,阎锡山逃往南京,太原守敌人心惶惶,一片混乱景象,解放军总攻太原的时机已经成熟。

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太原守敌发起攻击,至22日,摧毁了城外全部据点,直逼太原城下。24日晨5时30分,攻城部队以1300门大炮从四面八方向太原城猛轰,至10时,守敌全部被歼,太原宣告解放。

历时六个多月的太原战役共歼敌13.5万余人,生俘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五兵团司令孙楚,太原防守司令兼第十兵团司令王靖国和日本顾问今村、岩田等。特务头子梁化之、徐端等集体自杀。

兵不血刃进大同

地处晋、察、绥三省交界处的大同是山西北部的门户,是平绥铁路和同蒲铁路的交汇点,也是雁门关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守备大同的国民党阎锡山部约有1.7万余人,由国民党第十八兵团副总司令于镇河担任总指挥,雁北行署主任孟祥祉担任副总指挥。

1948年11月,由解放军北岳军区纪亭榭独立旅、独立四团、北岳一分区两个团、浑源县支队等部及晋绥军区的两个骑兵师、三个骑兵团共1万余人组成的北岳地方兵团在司令员王平的率领下挺进大同,将大同城围困起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围城部队决定对大同守敌“围而不打,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最后迫其缴械投降”。

此后,各参战部队对大同守军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千万张传单和其他宣传品通过各种途径,出现在大同城内各主要街道、军营内外。解放军阵地前沿的“土广播”也昼夜不停地向大同守军喊话。大同对敌斗争委员会还发动大同周围的解放区人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开展寄一封信、捎一次口信、探一次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同守军军心动摇,厌战之风日盛一日。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十分重视对阎军军官的争取工作,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长戎子和亲自给于镇河、孟祥祉写信,规劝他认清形势,替大同人民着想,及早效法傅作义和平起义。戎子和派于镇河的儿子于润沧、孟祥祉的弟弟孟祥祚等将信带回大同,这封信对于镇河触动很大。于润沧也利用父子朝夕相处之机对于镇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认清形势,早日投降。被解放军俘虏的阎军第三十三军军长沈瑞在争取守军主力第三十八师师长田尚志的工作中起了重大作用。沈是田的老上级,二人感情很深,他亲自给田尚志写信,宣传解放军对起义人员的政策。田尚志在接到沈瑞的信后,固守大同的思想开始发生动摇。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3日,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解放。24日,太原解放。在此形势下,大同守军总指挥于镇河以及孟祥祉、田尚志亲自出城和解放军谈判,同意放下武器、移交防地、听候改编。5月1日,解放军进入大同,至此,大同获得和平解放。

大同的解放宣告了山西全境获得解放,从此,山西人民迎着即将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曙光,开始了建设新山西的伟大征程。

(责编 兴柱)

猜你喜欢
人民解放军阎锡山临汾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清廉地图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人民解放军誓词的回顾与启示
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令诞生的前前后后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人民解放军首次缩编
阎锡山与晋军的兴起
1954年人民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