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西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江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05-22 09:22贺建清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江西人才经济

贺建清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再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对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研究如何构建适应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江西创新

一、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2003年,江西普通高等学校共有55所,其中本科院校18所,高职(高专)院校37所。高校总数比1984年的24所增加31所;在校生总数36.37万人,是1984年3.88万人的9.37倍。到2005年,江西普通高等院校已有67所,布局更趋合理,11个区市均拥有了高等院校,其中8个市有本科院校。经过近5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在万人以上的高校已有18所,构成江西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全省在校生总数达66.37万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带来质的飞跃,江西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8%。

(二)江西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1.培养目标单一,专业目标定位空泛,可操作性不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偏重知识结构的严谨性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加之教学手段单一,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上,偏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偏重知识的记忆,忽视能力的开发。由此,学生成了被灌输的“机器”。经过几年的培养,拿到毕业证书的学生大都是经过“机器”加工出来的“标准件”人才。

2.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极度缺乏。由于学生忙于应付课堂学习,应付平时作业,应付期末考试,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去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因此,他们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如数学专业的学生不懂文、史、地,英语专业的学生不懂自然科学等现象,十分常见。同时,由于当代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教师队伍自身的创新能力严重缺乏,因而也难以培养创新人才,从而导致创新人才极度缺乏。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学”与“用”相互分离现象。目前,一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健全,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尤其缺乏,且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老师在授课中往往偏重理论,讲得多练得少,再加上教学条件的限制,如许多高校没有专业实验室和专业实践基地,使得“学”与“用”相互分离,继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较差。

4.专业设置适应性不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江西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进行精英教育,没有系统、全面、统一、量化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标准,有的高校只是根据招生和就业情况简单地设置专业,这种专业设置的最大弊端是不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由于缺乏专业细分机制,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针对性和职业性。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规格与类型、数量与质量的需要。由于专业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监测反馈机制,造成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跟风”的现象,也带来了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对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江西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制订详细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政策,努力将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与发展优势。正确为自己定位,在吸收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提出了“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并付之实施。依托昌九工业走廊,加快省内工业的发展,力争打造自身的品牌,实行名牌战略,强化自身经济;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引进外资;为江西省在中部的崛起夯实基础,同时也为江西经济融入沿海发达地区发展提供条件和准备。近年来,江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总量不断取得新跨越。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主营务收入、利税总额三大主要指标“三年翻一番”,2005年实现“六个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提前一个月全面实现“三增长、两提高、一降低”年度目标。2007年以来,江西省工业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呈现出产销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效益和质量明显提高的喜人态势。

(二)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对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缺乏大批专业人才,而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知识生产、传播、整合与转化基地,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理应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已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属性。尤其是地方高校,通过为区域技术经济建设服务,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利于培养多层次、基础知识扎实的合格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为地方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2.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创造性人才教育应围绕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服务于区域经济”这一中心任务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主战场,把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学习、研究与科技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学习的主要途径,努力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素质较高”的富有创造性、时代感、责任感的高级人才,即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此,就教育体系而言,应将学生的学习空间由建立在狭窄的学科、专业基础上扩展为建立在广阔的学科群体上。力争实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强调宽厚扎实的基础,提倡综合性教育、全面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应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职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兴起,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观念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专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高职高专院校强调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的紧密接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知识更新能力、专业提升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缺陷也相当明显。目前,我国正处于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生产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高级生产管理经营型人才,单一的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为广大企业所亟须的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江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研究型人才培养,学校应支持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具体而言,应推进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启动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任务、提交研究报告(论文、总结)等,可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相应学分;应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从而有力地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后备人才的成长;应发挥科研优势,坚持以科研创新促进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以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和教材内容以及实验教学设备等途径,为学生创造尽早参与科学研究的条件;应为大学生科研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充分发挥研究型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显著作用,在保证基础性实验项目基础上,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供学生选做。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高超的技艺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形成,理论的学习和指导会加快技艺和技能掌握的速度和深度,但决不能代替反复的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为基础,以高技能的形成方式为特征进行构建。这从西方发达国家几类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得到佐证。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等等。这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就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能力单元要素来构建学习模块。可借鉴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经验,结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从综合型人才的类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专业和专业之间的复合模式。即以某一专业为支撑点,按知识的内在结构规律和社会需求,再确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的模式。如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方向、外语+管理、外语+法律、外语+经济等。

2.宽口径知识基础和专业综合模式。如果用外在形态表述,其构造样式为“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特色模块”或“大理(大文)基础教育+专业教学”。这种模式主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文理兼备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3.学科交叉综合模式。学科交叉是学科间因横向有机联系而出现的综合化现象,如前几年出现的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环境生物、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都是学科交叉复合模式。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融合,主要适用于培养跨学科衍生的新兴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重点突出创新性与创造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我国要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教育而言,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不断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

(责编胡佳)

猜你喜欢
江西人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江西银行
人才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爱江西奶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