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

2009-05-22 02:18胡长明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草丛词句主旨

胡长明

2009届南通一模卷的散文阅读的命题,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在散文阅读中如何由总体把握到局部理解,再上升到对文本主旨的理解。作为一次调研考试,这种引导是有益的,体现了出题人的苦心,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把握整体”是文本阅读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试卷所选散文是陈洪金的《草丛》,第一题“文章反复强调草丛“抓住土地”。草丛为什么要“抓住土地”?请结合全文作具体说明。(6分)”就是一条典型的信息概括题,出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让考生对整个文本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题干中“反复强调”“抓住土地”“为什么”“结合全文”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抓住全文,如果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乱找,就势必会断章取义,难窥全豹。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让考生准确地把握《草丛》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草丛抓住土地,赖以生存;草丛抓住土地,得以安身;草丛抓住土地,得以度过艰难;草丛抓住土地,得以生生不息。不少考生在考试中没有把握住全文,如答成“草丛抓住土地是为了表现对生命的最大渴望,守着大地留给它们的一个简单而自在的家,抓住土地为了为牛羊提供新的草料”,“抓住土地是为生活得更美好,表现草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住土地是为了能吸收水分和阳光”等。这些答案有的挂一漏万,带有明显的“生硬寻找”痕迹,没有在宏观上整体把握住文本,以至于出现方向性偏差。另外考生在答题时没有进行有效的分析概括,只是盲目地抄录原文,不按题干要求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逐层分析,进行加工概括。这类信息概括题要从题目的设置中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设问中摸索出题人的考查意向,在文本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圈定题设的所指区间,再经过分析概括,最终整合出答案。

“紧扣语境”是解决词句的理解类题目的钥匙。对文本中关键词句的理解是散文阅读中极常见的题型,这种题型难度并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是盯着关键词句本身却不知有效利用上下文。关键词句只是上下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面墙中的一块砖头,脱离上下文盲目地揣摩只能是在狭小的圈子里转悠,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只有把关键词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考查方能豁然开朗。关键句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务必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理解了关键词,采用“还原法”,句意也就明了了。如该散文阅读第二题“结合表达特色,说说你对“在天空的飞舞,被马匹的亲吻,对村庄的凝望”这句话的理解。(5分)”,出题人略加变通,把艺术手法的鉴赏和关键句的理解结合起来。就表达特色而言,这道题是极为明显的,即排比和拟人,作用也是考生很熟悉的“生动形象”。这样一来,主要问题就在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这个划线句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它只是对前文“草丛是属于峡谷的,每一次被造访,每一次被忘却,草丛都只在乎它们对水分和阳光的渴求,那是它们最本质的生命旅途”的另一方面的解说而已,并且句中关键词“分外的事”就理应让我们揣摩“分内的事”是什么,毋庸质疑,也就是上文所说“对水分和阳光的渴求”,对“最本质的生命”的追求。其他“在天空的飞舞,被马匹的亲吻,对村庄的凝望,都是它们分外的事”是说草丛对曾经遭受的一切并不在意,能从容淡然面对。综上所述,此题的答题范围很小,明确划线句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句意也就迎刃而解。

“领会文体特点”是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的必由之路。作为阅读材料的散文,其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表现形式的运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彰显一定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散文的“神”,即“形散而神不散”。反过来说,无论散文材料的中心如何千差万别,该中心必然会统摄着散文一切材料的安排、一切艺术形式及技巧的运用,亦即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聚”。抓住了散文的“神”,段落材料的作用也就不言自明。如散文阅读第三题“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本文重在写草丛对土地的坚守,对生命本质的坚守。一切皆围绕这个“神”来组织材料。两次写老人无非是为了这个“神”服务,第一次写老人割草紧承上文牛羊啃食践踏草丛,是对草丛遭受劫难的具体表现;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他的镰刀曾经无数次探寻过的草丛”一来表现草丛卑微的生存,二来引出下文草丛对这种忘却并不在意,只是“在乎它们对水分和阳光的渴求”也就是在乎生命的本质——生存。两次写老人都围绕草丛抓住土地,坚守生命本质,从容执著进行,也就是围绕“神”来进行。由上可见,抓住散文的“神”,对解答段落材料作用类题目多么重要。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解决探究类题目的正途。所谓“入乎其内”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理清文本内部结构层次。“出乎其外”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常见的文学类文本探究类题型大致有四种:1、对文中看似矛盾的句子进行探究;2、联系有关评点或评价,对某些意蕴丰富的语句进行探究;3、联系自身,对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进行评析探究;4、联系实际,对文中涉及主旨的语句进行探究。其中前两种涉及的仍然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后两种则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拓展,考查学生理想价值观等方面。对前两种重在“入乎其内”,后两种则是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该散文阅读第四题“为什么文章开头写草丛‘用尽所有的努力苦守着脚下的土地,结尾却说‘它们也会渐渐地忘记用尽一切力量抓住身下的土壤时的艰难?对此,请说说你的看法。(6分)”就属于典型的第一类题型,这种题型的开放度是极有限的,看似矛盾的两句话实则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往往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同一个话题。找到这个统一性就能迅速切入到问题的实质。而这个统一性往往与主旨密不可分,一篇文章不可能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只能是同一观点的不同角度的解说。南通的这道题的第一句“用尽所有的努力苦守着脚下”意在表现草丛对土地的坚守,对生命本质的坚守。第二句“它们也会渐渐地忘记用尽一切力量抓住身下的土壤时的艰难”重在表现草丛因已经“把种子存放在身下的泥土里”而表现出的甘守寂寞的从容淡定,为来年的“希望”奉献自身的精神,也就是为新一轮草丛的坚守生命的本质作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和本文的“神”——草丛坚守土地,坚守生命的本质密切相关,只是角度不同罢了。一些考生答成“草丛刚开始能抓住土地,但季节的更替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最终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种说法明显没有注意到这样说的前提“草丛把种子存放在身下的泥土里,峡谷就有了希望”,也没有找到两句话内在的统一性,没有牢牢把握住文本的主旨,因而出现大的偏差。总之,对于这种类型的探究题,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要对文本的主旨进行深入地分析和领会。

当然,由于文本材料的多样性和考查角度的多样性,考生在实际答题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强烈的整体意识、语境意识仍是解决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方能在解答的过程中“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猜你喜欢
草丛词句主旨
主旨大意题
草丛音乐会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捉蛐蛐儿
草丛上空的白云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下雨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