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堃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本体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它与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相对举,是选做题中的一类。论述类文本议论性较强,阐述观点鲜明,材料范围广泛,内容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论述类文本选文和命题较为稳定。2009年高考将在2008年命题基础上缩减一道选择题,题型为一道选择题(3分)和两道简答题(共12分),计15分。考纲中考点设置如下: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内容要点归纳和信息筛选整合往往用选择题考查,概念、句意理解和观点把握适宜利用简答形式考查。论述类文本选文文意明确,思路清晰,难度不大,篇幅不长,800字左右。
前些年高考试题中,曾在相类似的科技文考查中设置3-4道选择题,这些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类型与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命制体类相近,这里不妨借用引述。总体看来,选择题干扰选项的设置大致是以下几个角度的故意混乱,请考生详查:①部分与整体。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②主观与客观。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③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④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原因、表现、变化发展各有主次,错误选项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⑤肯定与否定。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⑥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⑦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⑧有与无。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错误选项的设置往往涉及表时间、程度、范围的副词,需特别留心。
《“她”从哪里来?》(2009苏锡常镇高三调研试题),第15题选择题C选项:“《教我如何不想她》以如泣如诉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这也加速了“她”字的流传。”这一判读即属于混淆“部分与整体”、“有与无”类,原文为“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她”谱写了乐曲。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这加速了‘她字流传”属无中生有,原文说因为刘半农的诗感人,加上赵元任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广为流传。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对策:
1、坚持整体把握原则,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弄清文本使用了哪些材料论证了怎样的观点,又要把握全文结构,弄清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段落内部层次关系,整体把握写作思路。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论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事实做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要求事实必须准确、有代表性;另一类是用道理做论据,这道理必须是被人们公认的正确的原理、公式、定律、科学理论、经典性的言论等。以08高考题为例,题目“纯朴的嗜血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首段点出了李逵融合着此二点特征,接着,第二段着力论述李逵快意杀戮毫无悲悯的“嗜血”特征,第三段则转向说明李逵身上体现出洒脱坦荡全无心机不惜生命的“纯朴”特征,第四段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收束全文。文意鲜明,层次清晰
2、紧扣语文角度,从字、词、句、思路结构等角度解读文章,抓修饰语的含义,注意借助关联词语分析。“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关键句解答,第一段中相关文句为“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这个复句是鲜明的转折关系,所以“理性的选择”这一层意思应该与“亲近”相反;引用的鲁迅的话后紧接着说“《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却”字表明鲁迅的观点与《水浒传》作者的观点相左,抓住一个“却”字就能牢牢抓住答题的钥匙。
3、联系语境分析含义。简答题问道:“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是 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反对滥用暴力。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题干共2句话,前后是因果关系,前一句说李逵可怕,后一句庆幸他活在书里。联系全文思考可以发现,第一句着眼于李逵的“嗜血”特点,“连”这个词暗合文章2、3两段写到的他非但肆意杀戮他人,同时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言行,所以,前一句的理解应该有“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两层意思;“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与活在现实中相对,言下之意就是反对肆意杀戮;第三层答案丢分比较严重,从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回答时忽略了最后一分句的理解,“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几乎没有回答,只是对句子解释,没有根据内容进行必要的概括,其实细细思考就会发现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否定李逵,这一点从题目“纯朴的嗜血者”也能得到印证,“纯朴”是修饰语,“嗜血者”才是中心语;“活在书中”所隐含的“警示意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延展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其实阅读中的推断并不完全等同于逻辑推理,并不纯然是事理间的推演。
4、对于选择题,要细致、全方位比较题干、选项和原文的表述。斟酌选项是否指向题干所指,辨析选项之间的区别,弄清选项与原文的表述是否一致。一篇文章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但在检测阅读能力时,题目的设定就对解题所需的信息作了范围的辖定,解题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认定,还要将散见于文中各处的相关信息串联起来,以组成有效答案,这就是对信息进行的筛选、提取和整合的过程。《纯朴的嗜血者》中选择题考查对“纯朴”一词的理解,从作者的感情倾向上一眼即可得出答案,因为李逵的“纯朴”特质是作者赞赏的,选项中只有A是褒义选项,其余均为贬义选项,表现李逵的嗜血、崇尚暴力。
5、拟写答案时,要重视答案的语言组织和层次感。有不少考生在阅读文章时,在理解的环节上并没有太多的障碍,主要失误则在组织答案的环节上,从理解到拟写答案,有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要寻求用最精当的语言把理解到的意思表达出来;一道简答题赋6分,答案肯定不会是一层意思,至少有2层,一般为3层,这个规律在08高考题和各地模考题中均有体现。要求考生拟写答案时要有分层次表述的意识,答案不在于字数有多少,而在于有2-3层鲜明的意思,语言只要能精要表达即可。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区别于文学类文本阅读,它们只需要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而不需像解读文学类文本那样进行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仅仅限于“理解”和“分析”两大块。因而,紧扣文本,紧随文章思路,不误读不虚读不附会,不凭借已有的知识强行解读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