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人世纷繁,褒贬不一。然而,能博得众口皆碑的,唯有那些为了大众的利益赴汤蹈火、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的人。原天峻县快尔玛乡德陇牧委会的主任桑杰是一位35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村干部。在人生的历程中,他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44年6月7日,桑杰出生在德陇草原上的一家牧民家里。他曾在青海民族学院上过学,但因当时家庭贫困,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就辍学回家,当上了一名放牧员。
1972年8月份,他刚满28岁,就开始担起了德陇的村干部,曾先后担任过会计、支部书记、社长、主任等职务。35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为民,踏实工作,深得德陇人的爱戴和拥护,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一、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是桑杰的工作本色。1974年的夏天,桑杰在德陇的冬季草场上调兵遣将,安营扎寨,打土墙、垒草皮、围草库伦,不管劳动强度多大,不管多累,夜以继日,他始终冲锋在前,亲伤不下火线,重活累活抢着干。一次,他抬起一块百十来斤重的草皮时,因用力过猛扭伤了腰,一连几天不能站立行走,大家劝他到医院检查治疗,他却说:“我是党员,又是支部书记,劳动这么紧张,我怎么能离开。”于是,他咬着牙强忍疼痛,硬是守候在工地上。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拄着拐杖,仍一颠一跛地奔波在工地上,并一直坚持到完工。因耽误了有效治疗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1978年春,桑杰组织群众进行灭鼠工作,当时考虑到多人装药,手忙脚乱,容易引起中毒,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单独装药。当装药任务完成后,他自己却中了毒,一到灭鼠点就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经医生极力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当人们问起此事时,他却毫无怨言地说:“没有事,我是党员,应该起带头表率作用。”
二、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实际困难,是桑杰的工作作风。1985年夏天,牧民尕木在夏季草场放牧时,突然遭到暴风雨的袭击,牲畜受到严重损失。桑杰得知后,自己花钱雇车把尕木的全部家当搬到社里,并召开动员大会,为尕木捐款一千多元,及时解决了尕木的燃眉之急,又怕他的牲畜受损失,还给他划分了一块临时草场。1985年,五保户公巴加病逝后,其老伴无人照管,桑杰主动出面承担了公巴加老伴的所有生活费用。1990年夏天,牧民南中加的岳父患重病,需要住院,桑杰又及时雇车把病人送往县医院抢救治疗。南中加两口子守护病人,可他家的牲畜及孩子无人照料。桑杰又组织人力,帮助南中加剪羊毛、搬帐房,照顾孩子。1993年,两位牧民患重病,需要住院治疗,但这两个人都是德陇的贫困户,桑杰又走帐串户,为两位患者募捐了1600多元,并把两个患者送进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为了大家忘了小家,是桑杰的工作风范。1984年的秋天,德陇牧委会决定,为所有的牧户修建冬春定居点,这也是德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工程。为保证工程质量,桑杰一直坚守在工地上,一连好几个月都没有回家。
桑杰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有一位忠厚老实的妻子。可自从他上了修建定居点的工地以后,这个温暖的家庭却逐渐冷清起来,他的妻子也变得不那么“温暖”了,就和他闹别扭打冷战,好长时间置之不理。许多知情人说,这不能怪他的妻子,怪就怪他一直在工地上,把家庭的重担全部甩给了他的妻子,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都靠她一个人张罗。有一天,他的长女生孩子时,因失血过多,不省人事,是邻居亲戚把她送到医院,并托人带话让桑杰赶快来医院。恰巧,这时桑杰正忙着工地上的工作,两天后才急急忙忙地赶到医院。妻子和女儿望眼欲穿,好不容易盼来了桑杰。可桑杰见女儿已转危为安,只在医院里呆了几个小时,又匆匆赶回工地去了,临走时没给妻子和女儿打声招呼。妻子百思不得其解,并以冷战惩罚他。
1998年10月,桑杰在饮水管道上工作时,突然他父亲不幸去逝,德陇的干部群众都劝他办完丧事后在家休息几天。可是,桑杰在父亲去逝后的第三天,就到饮水管道工地上工作,直到工程竣工后才回家。
三、大办实事,造福群众,是桑杰的工作目标。在30万亩的德陇草原上,人畜饮水相当困难,这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给牧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困难。桑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大胆地做出决定,争取资金造福群众。于是,他主动到县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多次到省、州、县要项目跑资金。1995年,他从县上争取到3万元资金,修建了一座容量为35吨的蓄水池。1998年,又到省、州有关部门争取了10万元资金,牧委会自筹资金6万元,新建了一座112吨的蓄水池,修建了3.41公里的人畜饮水管道,解决了12户牧民、57口人、4300多头(只)的人畜饮水问题。2003年,他又到省、州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6万元,牧民自筹资金2万元,分别建成了52吨的蓄水池一座,3公里长的人畜管道一处,解决了8户牧民、30口人、3200多头(只)的人畜饮水问题。
如今,德陇牧民告别了过去的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实现了“四配套”(住房、暖棚、围栏、羊圈),草场分户管理,100%的牧户家有太阳能照明,80%的牧户有了自家的农用车、摩托车,50%的牧户在做第二职业,牧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四、勇于创新,科学养畜,是桑杰的工作方向。1998年初春,在德陇草原上冒出了一个爆炸性的新闻:桑杰带领家人,给草原施肥。人们只听说过往庄稼地里施肥,可从来没听说过给草原施肥的。这个新闻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以后,桑杰家施了肥的草场牧草长势旺盛。牲畜长膘率、成活率要比其他牧户高得多,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也比往年提高了。
“草场施肥”的做法,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乡政府专门在德陇草原召开现场观摩会,动员全体牧户参与“草原施肥”。于是,桑杰协同牧委会干部,筹措资金15300元,把羊粪作为肥料撒到全社每个牧户的冬季草场上。现如今,德陇草原被勤劳的牧民“翻修”一新,水草肥沃,牛羊成群,牧民喜笑颜开。
五、助人为乐,心善干好,是桑杰的工作理念。桑杰在35年的村干部生涯中,给贫困户和五保户捐款、捐物、捎畜,共计4万多元,并先后给集体垫付私款46400多元。
1996年6月,桑杰把自家的581只母羊,分别借给了几家少畜户,把年内成活的283只羊羔给了这些少畜户,使他们的牲畜存栏数得以提高。此外,为了解决5户贫困户的生活困难,他把自家的5头牛、40只羊,无偿地捐献给了他们,解决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
其实,桑杰家也并不富裕。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不是他,而是儿子才让东智两口子。家里还有四个正在上学的孙女。他家的牲畜存栏数只有1800头(只),年收入6万多元。除去家里的各项开支,纯利润也就是2万余元。桑杰在自家的经济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用火一般的热、亲人般的情,温暖着德陇的牧民,用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点燃了德陇所有牧民的心灵。
35年来,桑杰为了集体,为了群众,顾不上自己,顾不上家庭,风风火火,冲锋陷阵了大半辈子,在集体和群众的事业中,奉献了宝贵的青春。每当有人问他时,他却说:“一切为了群众,除此之外,我别无他图。只要群众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几句朴实但蕴含哲理、浅显却注满深情的话语,展示了桑杰激情翻涌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名村干部执著人生的闪光轨迹。
据统计,桑杰自当村干部以来,共获得过个人奖28次:1988年被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95年被青海省司法厅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员”;1997年被海西州司法局授予“普法先进个人”;1999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国务院授全国劳动模范;2003年被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十星级“文明标兵户”;2004年被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青海省司法厅授予全省人民调解“先进个人”等。
共获得过集体奖42次: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牧委会”,同年受到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表彰;1996年被中共青海省委授予“先进党支部”;2001年被中共青海省委、中共海西州委分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2002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中被中共青海省委授予“先进集体”;2003至2004年被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等。
去年,64岁的桑杰,虽从他痴爱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然关切着村里的人,牵挂着村里的事。据知情者透露,桑杰近一两年内得到的7500元奖金,全部交给了牧委会,以作牧委会的活动经费,引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许。
(作者单位:海西州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