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曙申
“国防战略”服从于两岸关系现实;“陆强台弱”趋势加速,“守势”思想形成:仍未放松“大陆为假想敌”。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出现,马英九当局加快推动落实“守势国防”战略的势头日益彰显。3月中旬台湾当局正式提出首份“四年期国防总检讨”,从战略层面系统地规范了防务政策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方向,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台建军备战的首要指导思想。
“不打第一击”
根据台湾地区的法律规定,台当局领导人掌握对外、防务及两岸政策的最高决策权。马英九上任以来,着力推行以“不统、不独、不武”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以灵活务实为原则的“活路外交”以及预防性特征突出的“国防”战略。这三项政策彼此配合,较有效地维护了两岸关系和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台当局所谓的“国土安全”。随着两岸不断累积的善意互动,上述政策的实际效果逐步显现,马英九开始进一步深化细化“守势国防”的政策内涵,期望通过形成两岸军事良性互动,促进两岸关系朝其规划的方向演进。
马英九奉行的“守势国防”战略总体上已被逐步纳入其大陆政策的思考框架中,并呈现出不断深化拓展的趋势。去年8月马英九首度提出“台不会采取攻势的作为,战略上一定采取守势”。随后台当局2009年度防务预算书中明确指出,“守势战略”只是战术上“不发动第一击”,但在承受敌军第一击或发动第一击时能“后发先至”。这些提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守势国防”战略的最初轮廓和基本考量。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论证和精心研究,台“国防部”于3月16日正式发布“四年期国防总检讨”,首次完整地对“守势国防”政策进行了详细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两岸关系改善使台海安全产生微妙变化,台军将建构“预防性国防”政策,坚持“防卫固守、有效吓阻”,但不主动挑衅或发起攻击,彻底扬弃陈水扁当局施行的以先发制人、积极防御为核心的“攻势国防”战略。
(二)计划于2014年底前将现行的陆、海、空、联勤、后备、宪兵六大司令部整并为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同时兵员总数大幅缩减至21.5万人。
(三)在“固若盘石”的战略指导下,现阶段的“国防”战略目标依序是“预防战争、国土防卫、应变制变、防范冲突及区域稳定”,台军将发展“承受第一击”后的持续战力、强化战力保存与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四)若战事最终不可避免,将统合三军联合战力,结合全民总体防卫力量以“拒敌、退敌、歼敌”,“让敌人咬不住、吞不下、打不碎”。台官方人士称,“预防性国防”即“不打第一击,绝不开第一枪或第一炮”,“希望以接触、沟通、谈判,达到保国卫民目的,强调军事软实力”。总体而言,“四年期国防总检讨”从战略上明确和规范了马英九当局防务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总体方向,势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台建军备战的首要指导思想。
积极推动军事互信
目前两岸尚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台湾仍以大陆为首要假想敌,两岸军事互信薄弱,这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产生严重矛盾。由于军事战略及政策本身具有较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为保障守势防务政策的实施效果,马英九当局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近几年来,台“国防部”一直未停止有关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相关研究,但由于民进党肆意推动“台独”,两岸僵局越陷越深,事涉敏感的军事安全问题根本无法提及。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大幅改善,两岸围绕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理性探讨逐渐浮上台面,马英九当局已在思考将创设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作为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手段。去年6月台“国防部长”陈肇敏表示,台“国防部”将分近、中、远三阶段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包括预先公告军事演习活动,主动公布海峡行动准则等。目前,台“国防部”正在规划设立智库,作为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早期接触的白手套。在两岸建立相关军事准则之前,台当局已陆续通过采取诸如降低军事演习烈度、减少演习次数或缩短演习时间等方式,展现出缓和两岸军事长期紧张对立的善意姿态。根据台军“2009年部队重大演训规划”,从今年起“汉光”实兵演习将从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虽然台军方发言人称此举纯粹基于专业考虑,但岛内舆论普遍认为与当前两岸情势和缓有直接关系。
为更有效地推动防务及大陆政策的实施,马英九当局已逐步去除占据重要部门要职的绿营人士。陈水扁执政八年期间,在“国安”、军事、两岸等核心部门安插了大量亲信和绿营人士。这些占据“国安”、军事要津的绿营人士已成为当局实施防务及大陆政策的潜在障碍。国民党重掌政权后,逐渐开始去除与其执政理念不同的绿营人士,如曾担任前“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办公室主任的“行政院国土安全办公室主任”郭临伍不久前离任,遗缺由“陆委会”联络处副处长张志宇升任。同时,不少“国安”机构的外围组织陆续解聘亲绿学者,从陈水扁执政时阻挠两岸接触交流的“刹车器”,摇身变成温和推动两岸非官方交流的沟通渠道。此外,台军校也不再邀请具有争议的绿营人士授课。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助于减少体制内的政策阻力,提高当局贯彻实施防务及大陆政策的效率。
仍以大陆为假想敌
在某种程度上,台湾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与两岸关系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马英九当局的“国防”战略,不仅与其大陆政策相互交织和彼此作用,还受到一定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状况的影响。
台“国防”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两岸建立并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台“国防部战略规划司司长”李喜明就“国防总检讨”答记者问时称,两岸政治互信机制建立前,“国防部”不可能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事实上,两岸政治互信是两岸军事互信的前提和基础,解决两岸军事对峙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和发展两岸政治互信,而只有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才能形成政治互信的基石。马英九执政后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实现两岸复谈及首次两会台北会谈,逐步放宽两岸经贸和人员交流,这些措施有助于培养和增进两岸互信,将对两岸在涉及军事安全方面的对话接触产生有益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无疑,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大陆协商对话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只要马英九当局坚持走深化两岸政治互信之路,就会为两岸军事交流及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台“国防”战略总体上考虑到两岸军事现实差距及两岸关系发展现状。从内容看,此次公布的“国防”战略方案综合及兼顾了两岸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客观形势与发展需要。一方面,台“国防”战略的终极目标是确保台湾本土安全,随着近年来两岸军事实力对比“陆强台弱”的趋势加速显现,台湾军队已基本无力实施“先发制人”,这成为马英九当局制定防务战略时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马英九当局坚持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的大陆政策,逐渐开启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这在客观上要求台“国防”战略服从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内在需求,从突出进攻性调整为强调防御性的特征。
台当局并未放弃与大陆进行军事对抗的相关准备。台军至今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视为惟一的作战对象,多年来持续不断地通过内部研发和外部军购来提升武器数量与性能,全面提升美台军事关系,致使美台军事互动呈现“领域广泛、规模扩大、层次提升、进程加快”等特点。此次公布的“国防总检讨”在突出“守势、防御”性质的同时,也对进一步强化台军战力做了总体规划和部署,特别是列出庞大数额的武器采购清单,包括F16C/D、F35、空中加油机、“爱国者三型”导弹系统等先进武器装备。另外,台军计划年内开始批量生产“雄风3型”导弹,部署射程达到800公里的“雄风2E”巡航导弹。从各方面情况看,台军虽高调声称“不开第一枪”,但丝毫未放松以大陆为假想敌的建军备战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