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009-05-22 11:31王华强刘新卫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王华强 刘新卫

摘要:文章以社会信息化的新发展为背景,通过分析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之对策,为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N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8-0124-02

信息技术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平台。经济发展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又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时空,使得经济全球化成为现实,从而扩大了经济发展的规模,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急需建立起一大批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高等教育来讲,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专业改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既反映出对该学科认识的变化,更强调本专业应该以培养具有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与技术型信管人才相比,创新型人才更具有竞争力,因为他们还应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他们已经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人员,而是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一、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校(长江大学)信息管理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两次大的的修订,但到目前为止,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的课程占的比重过大,实践课程占的比重太小,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很少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毕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2.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单科轻整合。只注重单科课程设置,忽视课程之间的整合,没有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少课程内容严重重复,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

3.培养体系不完善,不够具体,定位不准,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4.专业没有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加强学生管理知识的实习与社会实践,注重和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没有严格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没有建立和完善科研导师制和形成课内外相结合的、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1.坚持以“实用”为特色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办有信管专业,如果每个学校都按教育部所公布的专业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进行教学,那就体现不出各自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因此,要想使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那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因此,我校作为二本院校,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所以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实用性,毕业以后,一到单位就能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最新软件开发工具的教学,又要注重运用这些工具对具体应用的实训。

2.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对于专业课,目前有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是新开设的,要加强对这部分课程的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由于本专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科,因此,要不断将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有关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课题和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与新知识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此外,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有关现代化技术类课程,首先要让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网络化知识,其次在基础课中充实新技术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选课。

3.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合理教师队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引路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基本素养决定了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目前的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年教师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方面知识比较陌生)、师资来源单一(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图书情报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单调)等不尽如人意之处。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聘任外系教师或实践经验丰富人士授课,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2)提倡终身学习,通过攻读学位、进修、合作研究及到信息产业部门兼职等方式,更新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应教学需要;(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进行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同时,可采用科研促教计划,利用联合渠道争取信息管理专业科研课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

4.建立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与IT发展同步;培养的学生缺乏特点难以满足企业对IT人才的个性需求。针对这些情况,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注重能力导向型学习。运用“课程论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素质。

(3)严格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有着重要影响,而毕业设计的质量又与设计题目和内容及教师指导过程密切相关。为此,学院重点抓毕业设计的选题和验收答辩这两个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4)建立科研导师制。只有构建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全面覆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体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专业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参与的课题,积极吸收大二以上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的研发,使其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最新的各种技术工具,锻炼了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等能力。

信息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多层次的适应性,即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构建与此相适应的、完善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技术背景和应用背景发展变化较快,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变化也快,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全过程地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该专业如何不断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志丹,谢歌,王秀华.基于信息时代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变化分析研究[J].现代情报,2006,(3).

[2]史红霞.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7,(4).

[3]伍红林.21世纪初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展望[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70240。

作者简介:王华强(1979- ),男,江西丰城人,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刘新卫(1957- ),男,湖北黄冈人,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系统工程。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