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冰马

2009-05-22 06:32
国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先民冰块崇拜

陈 洵

在甘肃东南部,尤其是天水市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腊月初八这一天,清晨早起,各家的青年男女都要去河边、泉边和山间小溪等结冰的地方,将那些带有各种图案和花纹的大冰块打成小冰块,背回家中,放置在供桌、钱柜和粮囤等各种盛物的器具下面,有的还要放到寺庙或田地里。当地人把这种活动叫做“打冰马”。

这项活动源于何处,从什么时候开始。无确切史料记载。民间世代相传的说法是,打了“冰马”后,可保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安乐。每年一次的”打冰马”是一项很重要的民俗活动,同其他祭祀活动一样,有一定的仪式,参加者多为青年。“打冰马”这天,清晨早起,同村的青年男女拿了工具,结伴而去来到目的地,由年长的带领大家在该地焚香跪拜之后,在厚厚的冰层上认真查看,选取有麦穗、稻谷和铜钱等花纹图案的大冰块,用工具打碎,选取大小适宜的“冰马”,装在背篓里背回家,放置在事先选好的地方后,在家中烧香祷告。

这项活动近年来逐渐减少,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但年龄稍长的乡民还能记得这项民俗。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打冰马”因何而来,值得探究。

任何民俗的产生、发展、演变或消亡,都离不开经济基础,都有其社会根源。天水古称秦州,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地处甘肃东南部和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域属黄土沟壑区,南部、东北部有部分石质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1000米~2100米。地跨长江、黄河流域,河流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在和伏羲时代相对应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丛林密布,气候条件良好,河谷地带宜农宜牧但农业生产始终受大自然的影响,旱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每逢大旱降临,先民们只能仰望苍天,眼看着农作物一片片枯死,以致颗粒无收。

在原始农耕时期,人们很难认识到农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不过,先民们在一次次重复的劳作中,发现了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前一年隆冬时节,耕地里有状如奔马的冰块,那么第二年这块地里的种子就容易发芽,庄稼长势好,就有可能丰收。他们虽然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但他们认为“冰马”富有灵性,可以主宰庄稼的收成,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对“冰块”的崇拜,并根据其形状,美其名曰“冰马”,并慢慢地形成了“打冰马”的习俗。

“冰马”崇拜出现以后,其崇拜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冰块从最初代表“有功”的灵物演变为代表赐福的神,也就是说,它从人们崇拜的“物”演化成人们敬奉的神。所以,当地人讲究对各种与人生活有关的物体都要供奉“冰马”,屋里屋外、田间地头(甘南和临夏一带至今还有腊月将冰块放在屋顶、墙头、树下、屋内和庙里的习俗)等到处都供奉着冰块,似乎它是万能的主宰,能赐福给人类。

对“冰马”所代表神的祭祀时间,经过不断发展演化被固定下来,先民们经过长期对自然界的观察,依据已有的天文历法,将其确定为每年腊月初八,而这一天恰巧处在三九寒天、冰封雪冻之期,正是冬灌的好时节。过了这几日,气候转暖,气温升高,就要冰消雪化了。在今天看来,先民们的朴素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每年这个时节,干旱山区正需冬灌,也就是在耕地里要蓄积大量的雪水,以保来年春耕时土壤有充足的墒情,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打冰马”的祭祀仪式,没有“祭山”或“祭祖”仪式隆重,而是各家将其取回放置在有求于它的物体之上,以祈求赐福。在干旱山区做好冬季灌溉,是保证来年农作物丰收的基础工作。这种耕作常识,先民们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是无法知道的,他们只能依据“原始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这种很神秘的现象就是“冰”赐福该物了,只要能“请”到“冰”,便能够得到它的恩赐,因而人们便从公用性出发,免除繁冗的仪式,将其“请”来以求赐福,当对冰块的崇拜出现之后,便经久不衰,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其他宗教仪式也融进了这种崇拜的形式之中。至今在该地区仍用沿袭“冰马”擦眼、洗手脚等习俗,据说,这样做能使来年免除病灾。

猜你喜欢
先民冰块崇拜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冰块里的鱼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钓奇特的“鱼”
偶像面面观
塑料和冰块
我的爸爸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