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修养

2009-05-21 08:53郑君丽
学周刊 2009年3期

郑君丽

在人们以往的观念里,提起历史课,都会认为那不就是讲故事吗?只要老师口才好,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知道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课就算是教好了。如果老师还能启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则更属不错。但是,从当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教师仅仅意识到这些,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每个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分析史料,还是论证观点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教师也必然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关于加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和修养问题,便成为一个常讲常新的问题。这里我作为一个普通中学历史教师也想对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具备并强化哪些方面的素质或修养呢?

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这样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才能科学地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案头必备几本与历史学科关系密切的经典著作,供平时翻阅研究。当然其他一些教育学著作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历史教师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体系。俗话说“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历史教师要不断吸取新养料来充实自己,丰富教学。我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以下做法:

(一)要处处留心学习。学问无所不在,要多读书,坚持常年读书看报,不停地吮吸知识琼浆,日积月累必有重大收获。

(二)多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自己教学经验,写历史问题的见解,摘历史资料,记平时所见所闻,这样锻炼自己的文笔,又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和探讨,还可提高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多请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态度诚恳,虚心好学,必有好处。

(四)多兼涉其他学科。历史教师不必是个“专家”,但应该是个“杂家”。

(五)参观历史名胜。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闻不如一见”,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假期参观浏览历史名胜古迹,实地考察出土文物,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有好处。

总之,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任,必须具备相应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积累。《左传》是先秦文学优秀作品,又是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重要历史典籍。《史记》是纪传体历史典籍的开山之作。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同时它又是学术界公认的“无韵之离骚”。《楚辞》是战国时期文学之精华,它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七分历史,三分虚构,但其形象生动的历史画面,纵横捭阖的政治风云,兴衰成败的历史启迪,可以使相关历史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具体化,以丰富我们的历史教学。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不但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欣赏情趣,而且于教学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感染力。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示了文天祥的高尚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辛亥第一女杰秋瑾的巾帼英雄气概令人景仰等等。这样的诗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作用自是明显。由此可见,历史教师在教学之余,挤时间读一点优秀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读一点杂书,即使是浏览,如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也会使自己的文化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对国内外新闻时事的学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是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学习马克思理论,不是要我们讲究空头理论,而是要用其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叙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教育。学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养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避免绝对化看问题的倾向。这正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下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的东西。

在新世纪里,历史教师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要与当前的社会实际保持紧密的联系,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在讲课时可以自如地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一个比喻,一个事例使学生收到顿悟之效。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看报、收听收看新闻节目当作每天必修之课。

四、加强课堂教学艺术的修养

一节好的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是感染,是陶醉,是享受,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一首名曲。由此看来,追求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应该是历史教师毕生身体力行的事。课堂教学艺术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创造一种历史的意境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一)准确性。准确性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它要求教师读音要正确,用词要确切,表达要清晰,逻辑要缜密。

(二)形象性。就是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中产生“愤外敌之强暴。哀民生之涂炭,敬英烈之崇高,憎败类之卑劣”的情操。

(三)趣味性。它是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必备要素,它可以调节学生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

(四)通俗性。要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言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概念。

(五)精炼性。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记忆。我们要引导学生整理课文把厚书变薄。抓紧关键词,把知识穿成线结成网,由表及里,左右呼应,上下贯通。甚至只要记住一句话,就能牵动一根线,想起一大片。

恩格斯有句名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轻视历史,无视人类的发展,这完全是罪过。”历史之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我们有幸担当历史教学重任,不胜荣幸之余深感肩负责任之重,不敢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