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春
摘要: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过程培养兴趣激发兴趣巩固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究其原因,或是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学习不得法,品尝不到成功的乐趣;或是教师教学不得法,教法不灵活,评价不得当。所以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是尤其重要的。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老师首先要思考的关键问题。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优化教学过程,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导语设计先声夺人
用于一节课开头的导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唤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关键环节。导语设计得好,就如同缓缓拉开的帷幕,能使学生看到优美的场景,产生浓厚的兴趣。
1.引一个故事
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是切实可行的。笔者在讲《音乐之声》时,首先播放脍炙人口的歌曲《多来咪》,欣赏完风趣、优美的歌曲后,讲述玛利亚的家庭由一个家庭合唱团发展成特拉普音乐山庄,并成为世界旅游地的故事。学生对玛利亚顽强奋斗的传奇一生充满了强烈的兴趣,纷纷提出问题:“玛利亚真有其人吗?”“后来玛利亚怎样了?”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想知道后来玛利亚怎样了吗?让我们先了解少女时的玛利亚吧!”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2.放一段动画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天地,它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天、地、人、物、春、夏、秋、冬皆可走进教室,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一书一笔的单调手段,在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综合运用的同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木兰诗》一课,首先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引人入胜的画面,依次是花木兰织布、花木兰纵马杀敌、花木兰荣归故里、花木兰恢复女儿装。随着画面的切换,课文内容跟随而出,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中融入对课文的理解,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形象,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教学《沁园春·雪》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几段雪景画面,剪辑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景图,并配以《北国之春》的音乐,在学生得到强烈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后,我开始了这样的导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一年四季,色彩斑斓。尤其是我们北国的冬雪,更是别有洞天,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笔下更是雄浑、豪迈,今天,我们就走进《沁园春·雪》。
3.读一段美文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教师朗读来创设特定的情景,唤起兴趣,去感染学生,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上课伊始,教师首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人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荷塘月色”的美,此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不自觉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通过导语强化兴趣的方法很多,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猜一个谜语,播放一段乐曲,朗诵一首小诗等,不一而足。
二、导读方法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在导读这个环节中,强化学生兴趣更为重要。
1.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不想在不甚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那么明确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地下森林断想》时,先制定教学目标,从认知领域到情感领域,从识记、理解、分析到综合运用,使学生学习有明确的指导性和集中性。
2.提倡质疑
质疑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利用得好,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在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照例让学生质疑,学生们纷纷问道:“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成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对于学生的质疑,一般说来我不作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根据,或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通过争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圆满解决了问题。质疑,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钻研课文的兴趣更浓。质疑放在课前,便于教师有的放矢,质疑放在课后,有利于学生释疑解惑,深化理解。
3.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我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激发兴趣,活跃心智。学习《背影》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动、最有兴趣的一段,自己确立学习内容,然后自己认真品读,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于学习内容是自选的,学生们学得都非常投入,他们在品读文章中感受到父亲的伟大,他在为我们做着的一件件小事,那都是父爱的表现。父亲爱儿子,同样儿子也理解、爱着父亲,文中提到的三次眼泪可以看出儿子不仅理解父亲,而且深深地感激父亲,表现了父子情深。
三、结语形式摇曳多姿
结语可分为总结语和小结语。好的结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课堂教学起着升华作用,并帮助他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知识迁移式
以练习做结,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消化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采取补救措施,学生还可以享受成功的乐趣。《看云识天气》很典型地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为了强化运用,完成知识的迁移,我让学生给“人”、“鞋”做分类练习,从练习中体现了知识的迁徙和能力的提高。
2.课外延伸式
我在教《中国石拱桥》时,设计了想象未来的桥这个环节,而后作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未来的桥设计得很新颖。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爷爷不但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而且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桥梁远景图》,现在把这篇文章发给大家作为阅读材料,来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发材料之后,又做了总结:“同学们,想象是美好的,但想象的基础是现实,我们如何把现实、想象、理想联系起来?我们之间也要建一座桥——知识桥。通过知识的桥梁达到理想的彼岸。”这个结语用《桥梁远景图》作启发,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同时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这样的结语余韵悠远绵长,使学生获得愉悦。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的需要,结语要不拘一格,可以朗读作结、点睛作结、开拓作结等,这些结语有的如撞钟,清音有余;有的如截奔马,戛然而止;有的含蓄委婉,余味无穷。而这些结语又仿佛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增加了其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