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对话

2009-05-21 05:31童洪本
魅力中国 2009年5期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师

童洪本

摘要: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沟通就要通过对话,在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学会与学生“对话”。只有认真解读学生,顺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才能更好地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所以能掌握对话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真情的对话更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真情对话教师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基本公理。失去了沟通(社会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你渴望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如果你想让学生敞开心扉真情表白,如果你想看到学生个性飞扬一做一个真实的人吧!教师只有自己率先做真人、说真话、表真情,才有课堂上真正的师生关系,真正的真情对话。真,才是美的;真,才具有魅力。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学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必然更要与“对话”联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而合作交流意味着对话的必然。对话教学由此应运而起,但无论从教学的时间还是从教学的空间来看,师生的对话无疑是各类对话中对课堂最具作用的形式。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等同于“学术交流”,对话双方是对等的,富有情感的。现以数年的教学实践,作初浅的阐述。

一、要尊重学生

真情对话首先要尊重学生,“教育家鲍伊尔说:当每班学生数超过了30个人的时候,教师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在现实的教学当中,我们总会轻而易举的找到这句话的注脚。近些年来,随着民主平等思想深入教育,“对话”思想作为一种突出人的价值、倡导人与人平等地位的国际思潮,自然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很多学者认为,我国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平等,学生被排除在真正的教学“对话”过程之外,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授提倡一种“对话”教学,在这种“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关系”,即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师生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真正的师生“对话”如何成为可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是靠表面的“亲近”、“亲切”,而重要的是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要从内心承认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不是俨然把自己当成是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代言人。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权威或者自己是权威的代表者,极力否认自己的错误,蛮横的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其实教师是否错误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的是教师不容许有学生提问的权利,尤其这问题是指向教师的缺点的。诸如此类的例子相当多,从表面上看来,是教师拉不下面子,分析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实则是教师的权威对学生的“控制”,最终还是“师道尊严”惹的祸。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交流本身就是双向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话式教学区别于传授式教学的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双向互动性。教师往往都是有话对学生说的,学生也往往是习惯于听教师的话的。那么,在对话中要加强的除了要学生表达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教师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看法,我们完全可以在奉献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从学生身上获取到更多的点点滴滴的智慧,来进一步充实我们的头脑。

二、教师自己要有感受

要求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求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都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作用。我们绝不能一味地强调孩子们的感受与体验,而没有了老师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一起发表见解、一起争论、一起得出结论、一起获得成功的体验,那是一件令人雀跃的事情。同时,教师要激情四射,以情激情,以神会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师的表白满足了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烘托了主题,升华了情感,使学生的情思与文本和老师产生了共鸣。

师生对话的核心是和谐对话,是具有生成性、开放性的空间,因此在实践中要强调对话双方的民主和科学意识,对话是互动的、双边的,互动意味着你来我往,意味的观点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双边意味着参与者是多元的,即有教师与单一学生的,更有与多位甚至是全班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师生对话表现为交流与探讨、言说与倾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强调对话者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并通过这种感受将对话者的视野引向生活世界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要有开放的话语空间,做好引导

师生之间应该有开放的话语空间。开放即包含着包容性和未完成性,即应该深入到师生知识、情感、精神的广阔领域,以一种包容的姿态投入话语的进一步发展,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状态,要让课堂没有表演,只有生活。教师的引应关注:第一,思考关键问题。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内容,要使其明白哪些是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一些基本特征,把握重点内容,将重点内容转化为关键问题,确保课堂对话中解决教学的“重心”。第二,引导学生学会历史的辨证的思考问题。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限制,其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考虑问题会很不全面。需要教师引导。如:综合探究活动传统节日,教材只涉及过年这一单一节日。其实其目的在于呈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问题。而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去设计,去引导。第三,教师要善于追问。追问是合理对话的开始。在历史课堂中,追问的对象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追问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追问教材的编写设计;既可以追问教学预设问题,也可以追问课堂生成。

四、要有效利用文本本身话题

作为师生对话的参与者,学生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更不是一张“白纸”,你想要画什么就画什么。我们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并非是给予学生的恩赐,而是课堂的本质所在。面对教材:我们如何把握“话题”。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试图扭转课堂失真状况,教材已经为学生“言说”提供很多机会,诸如“想一想”、“动脑筋”、“活动与探究”、“阅读卡”等栏目。

可见新课程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更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可用的文本。如何利用文本信息实施教学是每一个教师必须解决的。就课堂上时间最长,持续度最高的师生对话来说,文本信息不乏是对话话题的主要来源。因为这些信息经过无数专家的把握,更接近教学目标,更具有普遍性与科学性。

五、对话要真实

真实对话应该是:学生说出真实的所思所感,敢于说出真话,敢于质疑;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答问题。假想的对话特

点是:教师凭着感觉或经验,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主观臆断学生的感受。教师从种种自己的猜测出发,将学生带入自己预设的“圈套”中,引导学生说出教师已想好了的答案。

教师教学片段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具体的说在政治上: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交通上:大修弛道,统一车轨;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问题出自与教师,答案来源与教师,无须学生参与,教学有话,但话而不对。教师过多的承担了学生的角色,由此课堂变成了过去的一言堂。

教师教学片段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

生1: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县制等)

生2:交通上:大修弛道,统一车轨

生3:军事上: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生4: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不难看出,师生之间的“问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扮演的是“被动性角色”,教师扮演着“法官”、“导演”等角色。课堂对话往往“活”对不起来,充其量只是让学生“说出”了教科书中已有的内容。

六、要创设一定的情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主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并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索式”学习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可见情境式是话题的呈现较好的办法,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在情景中预设话题,有的可以比较直白直接引入话题,有的甚至可以为后期话题留有深化的伏笔、由此师生的对话需要关注教师的引与放。

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方法,为对话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此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各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勇于对话、乐于对话。并且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教师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一致、和谐,有助于良好交流的展开。创设和谐的氛围,并使自己首先保持积极的态度,使教学环境变得轻松一些,在轻松的状态下,学生容易敞开心扉。教师在此时的作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思考力,必须使学生能够产生对话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地说出自己想说的,实现主动与被动的转变。

言语交际有言语交际的艺术,对话有对话的艺术,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对话艺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如何保证他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让他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学习中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表扬语,都会给学生的学习以莫大的鼓舞,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反之,学生则会缄口不言。同时,对于学生的言论,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剔除无效或无用的信息。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可能会有偏颇,教师此时也不能一味地迁就,要像航船的舵手一样,给予矫正与指引,引导船舶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由于我国千百年来严厉苛刻的集权专制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生活中,要彻底实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仍有一段漫长的路。且目前班额普遍增加、应试教育的无形压力等诸多事实,也似乎是一道垮不过的“坎”。基于此,虽然绝对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看似遥远,但我们总可以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所坚持、有所追寻。当课堂上,目光与目光的对视,心与心的交流乃至碰撞、直至心领神会的融合,一切虽尽在不言中,但谁又能否认这是另一种“对话”的境界?

猜你喜欢
师生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麻辣师生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