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邮政时期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2009-05-21 04:04石方城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2期
关键词:这幢邮政局邮政

石方城

上海是我国近代邮政策源地之一。清光绪四年(1878年),总税务司赫德建议设送信官局,清政府总理衙门以其议商之北洋大臣李鸿章,李鸿章复拟开设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略仿泰西邮政办法,交赫德管理。光绪五年(1879年),各海关的邮政办事处均采用“海关泼驷达书信馆(Customs PostalDepartments)”的名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奉旨开办大清邮政。翌年(1897年)农历正月初一(2月2日),“上海海关泼驷达书信馆”改组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其机构仍设在海关(又称江海关)的后院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农历正月初六(2月15日),“上海大清邮政局”改称“上海邮政总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历九月廿九(11月4日),上海邮政总局租用英国怡和洋行建造在北京路9号的“新厦”(今北京东路、四川中路东北转角处)后,才从海关后院迁出。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六月初三(6月28日),清政府的邮传部接管邮政,并在北京成立“邮政总局”后,“上海邮政总局”便更名为“上海邮政局”。1913年,“上海邮政局”又改称为“上海邮务管理局”。1917年,由于上海邮政业务扩展,原来租用的“新厦”已显得不敷使用。其时的北洋政府为适应上海邮政业务发展,也为了能逐步地消除外国人对中国邮权的控制,决心建造一幢大楼取代租用的“新厦”。在大楼的选址上,北洋政府与上海邮务管理局的两任英籍邮务长李齐(W.W.Ritchie)和西密司(F.L.Smith)发生了分歧。北洋政府以运输便利为理由,希望将大楼建造在“华界”范围内的北火车站(今天目东路)附近,而李齐和西密司对此却持反对意见。有鉴于此,大楼选址之事便被搁置起来。1920年,英国人希乐思(C.H.ShieIds)接任上海邮务管理局的邮务长,并兼任建造大楼总负责人之职,他力主将大楼建造在“公共租界”范围内,其理由一是“公共租界”内地价比较便宜,二是所选新址距离黄浦江边租用码头和北火车站都比较近,最终大楼选址确定在刚改建不久的四川路桥北堍。

笔者曾查阅过有关的英文历史资料,这幢大楼被称为“SHANGHAl DlSTRICT HEADPOST OFFlCE”,或在句首加“NEW”,对这段英文可译为“上海区域邮政总局”,也可译为“上海邮政总局”,所谓“NEW”是个修饰词,只不过是相对于在“新厦”时的原“上海邮政总局”而已,并无什么实质意义。虽然“上海邮政总局”这个名称在上海区域只使用了12年,却被公众普遍认可接受,“上海邮政总局”于1911年改称“上海邮政局”后,社会各阶层仍称之为“上海邮政总局”。而改称为“上海邮务管理局”期间,公众对“邮政”改为“邮务”有抵触情绪。在192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召开的全国交通会议上,与会者对“邮政”改为“邮务”提出了意见。1931年9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再次更名为“上海邮政管理局”。至于希乐思之所以能为这幢大楼定名为“上海邮政总局”,应该是经过当时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工部局确认和批准的。后来邮政业内人员曾简称这幢大楼为“大厦”或“邮政大楼”,但公众时至今日仍旧称之为“上海邮政总局”,这个名称可谓根深蒂固。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的设计者是英国怡和洋行的建筑师思九生(STEWARSON),有的论著中也有译为申金生。大楼的施工建造由余洪记营造厂承担;总造价320余万银元则全部由北洋政府支付。

1922年2月,当时的上海邮务管理局购得四川北路北堍的9.727亩土地,并开始拆除购得土地内的旧屋,12月开始兴建大楼。1924年11月大楼竣工,12月1日,已迁入大楼的上海邮务管理局正式办公并对外营业。

这幢大楼的建筑总面积为25291平方米,建筑高度为51.1 6米(不包括旗杆高度),整体建筑呈“U”字型,地面建筑为4层,地下室为1层,共有大小房间187间。

大楼具有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其特点是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建筑方式,或者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一幢建筑中,在总体平面设计上仍采用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等古典建筑原则。

这幢大楼南沿苏州河岸的北苏州路、东临四川北路、北靠天潼路,南面和东面是建筑的主立面,墙面是细粒水刷石粉面,北面墙面是机制红砖墙。

大楼主立面及东北转角处共有19根贯通三层楼的科林斯立柱环绕,这种立柱曾流行于公元前4世纪,柱础复杂,柱头如盛满卷草的花篮,风格华丽。大楼南面为11根立柱,东面为6根,东北转角处为2根。

大楼的正门在东南转角处,耸立在正门上面的钟楼和塔楼是大楼最为醒目的部分。钟楼高13米,其正、背两面为平面体,左右两面则为弧体,正面还镶嵌着直径为3米的罗马数字大钟,在钟楼基座的两边,各设有一座火炬台的雕塑。塔楼建在钟楼的上面,高17米,塔型是四角双圆柱,具有追求动感、自由奔放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在塔楼的顶部还设置高8.2米的旗杆,在塔楼两旁基座上有两组雕塑群像,一组3人分别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象征交通和通信事业;另一组也是3人,居中者是希腊神话中的商神,亦称水星或通信之神,左右均为爱神,象征通信事业为人们沟通情愫。在大楼东北转角的三、四楼层挑檐上,也设有两座小型的火炬台雕塑。

这幢大楼不仅外观雄伟、气派,而且内部装潢也很庄重、典雅,特别是由正门拾级而上的二楼营业大厅,更是气势非凡,曾经享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美誉。大楼主立面的底层分别为国内包裹和大件包裹的收寄部门,底层北面为国际包裹的收寄部门;二层北面为进出口函件分拣封发部门;三层全部为办公部门;四层为高级职员宿舍;地下室为包裹分拣封发部门;大楼天井为装卸邮件场地。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自投入使用后,不仅巩固了上海在全国邮政通信网络中作为重要枢纽之一的地位,而且还充分依靠其地理条件,利用海运、空运和陆运的独特优势,应用先进运输设备,促进了当时的国内和国际邮政业务的不断发展。并且这幢大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与上海外滩建筑群相媲美。1989年9月,它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优秀近代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图片未经作者允许不得擅自采用)

猜你喜欢
这幢邮政局邮政
卢浮宫邮政局改造
邮政农品
“高跷楼”
陌生人的信任
像阿娜
如果不抽烟
新西兰邮政“送外卖”求生存
邮政进化史
阳高京杏 邮政极速鲜专供
浅议邮政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