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知者乐山水

2009-05-21 04:03杨光伟
领导文萃 2009年10期
关键词:老子山水孔子

杨光伟

仁者乐山。这是一座多么雄伟的为官做人的道德丰碑。你看那座座高山,坚硬的磐石是它不屈的脊梁,连绵的山峦是它宽厚的胸膛,深埋的矿藏是它奉献的品格,巍峨的峰岭是它崇高的形象。站在高山之角,我们常常为不能达到山的至高境界垂首而慕。知者乐水。这又是一道多么深邃的修身养性的生命智慧。你看那水,是世间最柔弱之物,总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却又总能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驰骋于至坚,无有入其间,很少能有力量阻挡住它,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踌躇大河之滨,我们也常常为不能做到水的无为自化而仰天轻叹。

这两句话都出自孔丘之口。但我们知道,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

中国另一支思想大脉是道家。老聃从大自然中不断得到道的感悟,道即知。老子曰:上善若水。

如山的仁,如水的知,相傍相依,相融相织,相和相谐,相益相长,才共同集成美妙如画的人间图画。你看那大自然中的风景名胜,哪处不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高低有致,形影不离。

高山再有气势,没有了水的涵养,就肯定要少去灵气,四野荒峦秃岭,满目嶙峋乱石。火山的喷发不能说不蔚为壮观,可它带给万物生灵的,更多的是灾害磨难。

河流再湍急,没有了山的护送,就仿佛缺失惠根,日夜咆哮汹涌,四处险滩暗漩。流淌于中原平川上的黄河挟泥带沙,曾多少次横冲直撞,制造人间惨寰。

山有了水,即便水从万仞悬崖而过,也化为一道美丽的瀑布。水有了山,即便山处在最高的海拔,也总有智慧将其纳入怀抱。

山水易改造,历史难改写。写历史的司马迁,曾情不自禁这样扼腕长问: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汉初的董仲舒想重写一部中华史,兼采诸子百家创立新儒学,每献上一篇汉武帝便直呼“万岁”,从此“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地位。虽然是独尊儒术,但老子的思想历朝历代都融入了治国理念。孔子本原的思想里有老子,老子的本原思想里也有孔子。这些标榜着“仁义”、“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啊,又为什么制造了那么多惨绝人寰的恶孽,让生灵涂炭,让日月失色?我们的目光在故纸堆里探寻,发现上苍竟开了一个天大的哲学玩笑。孔子的理论,讲得多是人生感悟、民众之理,仿佛是个教育别人怎样当“君子”的学问,而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最该用于规范的应该是上天。老子的史观,描述的多是天地自然、圣人公侯,仿佛是在教化别人怎样替天行道,讲述的“法道自然”、“清静无为”,最该用之遵循的应该是民间大众。后人在应用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调了个个。通常的情况是,老子的学问在官场宫庭异化成权谋诡谲之术,老子本想希望人得到自由发展,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孔子的思想变成为规范民众秩序的法宝,孔子原盼望统治者能立地成佛,结果往往是横征暴敛。至于在皇权需要下,上层主流把《四书》、《五经》奉若神明,或者在皇权打压下,道家文化循入空门,真正玄之又玄,成为与清灯孤影相伴的众妙(庙)之门,那就另当别论。这就好比海底之山、珠峰之雪,虽然也有山、也有水,也涵养了万物生灵,却是以它们各自所不想表现的方式生存了下来。倘若孔子与老子能在今天重新会面,孔子会不会又捶足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老子会不会又要教育一番:“道之为物,惟恍惟恍”呢?

我想,即使孔子老子再世,他们恐怕也无法解开这道哲学悖论。因为他们的世界观,一个信奉天命论,一个主张无为观。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才能破解这道难题。

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经济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巨大发展,社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巨大进步,也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已超越老子幻想的“至高大道”,上升为科学发展观理念。老子渴望的逍遥自乐生活,也超越孔子对“小康"、“大同”的描述:让中国的老百姓自由生活、自在追求。孔子的“山”、老子的“水”,已回归到哲学悖论中的本位,且山转水流、水涨山高。用这样的眼光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中华民族的最新智慧,岂不是画出一幅绿意葱葱的山水画卷,呼之欲出于我们眼帘。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其实,仁知本为一体,山水不可分离。今天的中华智慧,已有办法让仁知辩证统一、山水融为一体,实现和谐相处。

猜你喜欢
老子山水孔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孔子的一生
爱在一湖山水间
孔子的一生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山水》
智者老子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