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促进对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

2009-05-17 05:55
对外经贸实务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外贸危机产品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我国从外贸大国成长为外贸强国的必然选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外贸易在直面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在应对危机中迎来了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得机遇。

危机凸显发展方式转型压力:外贸发展三大图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但我国外贸发展也面临着增长方式粗放、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等问题。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发展的图景看,我国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迎接挑战,以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图景之一:国际市场份额有所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我国的进出口规模总量下降,但我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却有所增长。这在表明危机期间我国外贸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同时,也预示了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

根据我主要贸易伙伴数据库显示,今年l~9月,美国自全球进口金额9815.2亿美元,同比下降32.4%;自中国进口l849.2亿美元,下降l4.9%;我国在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为18.84%,同比提高了3.8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类商品是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外贸商品,根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OTEXA)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l~9月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310.8亿平米,同比下降了9.9%;同期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24.3亿平米,同比下降了0.3%,降幅较1~8月收窄1个百分点;在美进口市场份额为40%,较去年同期上升3.8个百分点。

今年l~9月,日本自全球进口额为3947.5亿美元,同比下降31.73%;自中国进口879.2亿美元,下降l4.66%;我国在日本进口市场的份额为22.27%,同比提高了3.99个百分点。1~7月,欧盟(27国)自全球进口9274.8亿美元,同比下降34.82;自中国进口l 614.3亿美元,下降21.6%;我国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为l7.41%,同比提高了2.94个百分点。

除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扩大外,我在巴西、俄罗斯、秘鲁、泰国等新兴市场的份额也进一步提高,今年l~9月在上述国家的市场份额同比分别提高了0.7、0.53、1.68和1.3个百分点。

2.图景之二:产能过剩导致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领域的投资。由于投资过度扩张,国内不少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国内市场根本无力消化过多产能的背景下,不得不依赖国际市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然而在危机时刻,受外需萎缩影响,产能过剩行业必然受到冲击。

比如,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出口。

又比如在造船行业,我国造船能力为6600万载重吨,占全球的36%,而2008年国内消费量仅为l 000万载重吨左右,70%以上产量靠出口。

3.图景之三:国际经贸摩擦增多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与各国的竞争日趋加剧,我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外需大幅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深受其害。目前,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2009年前3季度,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合计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l 25%。特别是美国:美国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同比下降6%,涉案总额合计58.4亿美元,大幅上涨639%。2009年9月,美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l 5次,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居第一位。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环境,大大削弱各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的效果,阻碍经济复苏。

利用危机“倒逼机制”助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由于内需、外需旺盛,即便是落后企业、落后技术、落后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空间,企业往往缺乏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经营管理、推动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增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抢抓结构调整机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推动产品技术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促使企业在危机中迎难而上,取得突破。

在这次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国内一些企业就在“倒逼机制”的压力下,在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改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中国产品形象。海尔集团电器产业公司通过实施“出口创牌”的海外战略,将欧洲市场产品定位在三门冰箱等高端化产品上,提升品牌形象,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好的效果。今年前10个月,其累计出口超过2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0.2%,实现出口正增长。浪莎袜业的出口产品中自主品牌已占到60%,在海外有50多个浪莎品牌代理商和l0个研发中心。在危机中,出口仍然保持35%的高速增长,而且自主品牌比贴牌生产利润高20—30%。

(二)构建海外销售网络,延伸赢利环节。格兰仕在美国市场通过租赁品牌特许权3~5年的方式,取得了部分品牌海外市场的使用权和销售渠道,提高了赢利空间。雅戈尔在危机期间并购了香港新马集团,同时也并购了新马旗下的业务渠道,减少了金融危机对其自营出口业务的影响。利时集团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在欧、美等地建立l0多个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筹建以点带面的海外营销网,今年前9个月出口增长l.5%。

(三)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发展后劲。宁波申洲国际集团坚持科技型发展,在纺织服装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该公司引进技术和投入的技改资金超过20亿,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建立开发和设计中心。今年1—9月,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36.8%,利润增长118%。

(四)技术领先驱动,推动自主创新。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针对危机时期市场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客户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比如,结合全球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开发出一系列天然气产品;抓住国外大企业在危机中降低成本的要求,承接了康明斯公司小型发动机设计开发制造的要求,输出技术并在国内制造。

(五)开拓国内市场,利用两个市场度过危机。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在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主力产品的销售方向,将原先旺销的集装箱船、散货船等海运市场,转向工程作业船舶、海洋工程船舶和内河长江航运船舶市场。2008年该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1%,利润增长89%。今年,预计相关经济指标同比增长15~20%。

(六)抓住市场机会,创新商业模式。宁波神化公司在金融危机中创新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低迷时签定长期合约,整合金属镍供应链,坚持和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虚拟和实体经济”商业模式的优势,通过进口、转口和国内分销三个渠道的灵活运作,通过国内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统筹运作,大大提高了金属镍流通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和价格话语权。今年l~9月,该公司商品销售量同比增长了150%。

(七)调整经营策略,规避海外市场风险。温州东艺鞋业公司曾在俄罗斯灰色清关中受到较大损失,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俄罗斯商人直接请到工厂,专门针对俄罗斯市场设计产品,出口增长了一倍。

(八)强化内部管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山西大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在危机期间,狠抓内部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单位产品销售额的耗电量下降30%,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7%,今年前10个月企业利润环比上涨20%。中化宁波(集团)有限公司狠抓风险管控,通过防控流程风险、防控库存风险、改善客户结构等手段,在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上取得积极成效。

对企业来说,每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大浪淘沙、优胜劣汰。那些能够化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的企业,一定能够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发展中取得新的突破。相信中国企业将以“倒逼机制”助推增长方式转变,从而实现在应对危机过程中促进中国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

猜你喜欢
外贸危机产品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危机”中的自信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中国外贸乍暖还寒
新产品
产品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