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05-17 05:34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左宗棠创新者历史

赵 娟

一、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教育氛围

谴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富有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永恒要求,创造性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被激发出来。我在历史教学中就一改过去的那种以讲为主、以记为辅的传统历史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为主、并辅之于辩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同时大胆删去一部分内容,每课进行一、两个重点标题的讨论,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只作适当地引导,或帮助查找—部分资料。最初的几节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疑点,并制订相应的鼓励和轻微“惩罚”措施(如唱支歌,讲个故事,朗诵一首诗,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们对较特别的问题进行讨论。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形成一种寻找疑点和进行答疑的基本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意识,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历史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将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对历史分析综合的能力,即历史中的创新精神。

二、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新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具备非凡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官刑而舞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很大益处。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处于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历史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讲,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可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可从左宗棠自身来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讲,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事物、现象的高度注意与执着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事物和现象的追求与探索。再次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依靠历史的创新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多学科全面启动,同时进行全社会的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往的历史教学给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太,是无用之学。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当你每天读书看报、听新闻的时候,你的心中早已打开了一本历史教科书,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素质。有一次和学生谈到中国和日本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时,有的学生针对这些历史事件和现在中国与台湾、日本与台湾这个敏感的话题,做了详细精辟的分析。由此可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维方式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点拨启发,而不是让学生死记一些观点。

总之,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要求。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左宗棠创新者历史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邓枫:“创新者”和“探险者”
守正出奇话创新
新历史
创新者:“孤独的”提问者
左宗棠挥师定边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