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云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索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中积极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2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能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地理学科的魅力,巧妙运用具体的激励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
3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多少创新人才,将决定其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力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自己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启迪创新思维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其创新的催化荆。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1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可开始真正的创造活动。比如,可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搞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勇于探索、能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进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造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