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林
今年1月,网民曝光了浙江东阳审计局在某娱乐场所的消费清单,“官员用公款按摩”的丑闻,激起公众的愤怒。记者近日从东阳市委了解到,该市日前对审计局2003年公款支付娱乐消费一事作出严肃处理,免去韦俊图该局党组书记职务,依法律程序提名免去其市审计局局长职务。该市领导反思教训时强调,会不断加强部门单位经费使用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2009年2月17日新华社)
东阳市认真对待网民的举报,对“公费娱乐清单”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并严惩了公款按摩的官员。虽然这种严惩是在舆论压力和网民推动下呈现的结果,但这同样值得赞赏。终究是给了舆论一个说得过去的交待,不像许多地方对类似丑闻又遮又掩,在不了了之中蒙混过关。严惩滥花公款者虽然值得称道,不过该市针对此事的反省很是草率和马虎,带着浓厚的官话套话味道,显然没有真正把这件丑闻当回事,没有认真反思丑闻的症结所在。
“以后会不断加强部门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这话听起来很冠冕堂皇,似乎挺有针对性。政府部门滥用纳税人的钱财花天酒地,甚至腐败到了用公费到娱乐场所消费,用公款玩欧式按摩的程度,这说明公共财政的监管缺位到了什么程度,部门经费的使用混乱到了什么地步。是的,这的确要加强部门经费的监督检查,堵住部门和官员滥花公众税款的制度漏洞。
可让谁来加强部门经费的监督检查呢?在我们的行政安排和监管体制中,承担部门经费监督检查的单位,一般是审计部门,审计部门是公共财政的“看门狗”,受纳税人之托捍卫公众财政。比如,每年国家审计署都会对各部门的经费使用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每年都会刮一场审计风暴,点名批评各部委的乱花钱和财政违规。地方上担当这种职责的是各地审计局,他们负责对部门经费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可吊诡的是,东阳市此次被曝光滥用公款的,恰恰就是掌握着监管权力的审计部门自身。试问东阳市的领导,连审计局都如此奢靡腐败,监管者监守自盗,“不断加强部门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还有什么用?审计局会把本部门龌龊的“公款按摩清单”监督检查出来吗?从媒体报道可知,公款按摩的丑闻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是2003年发生的,如果不是网络监督翻出这破事,估计这可能永远是一个秘密。这种破事之所以一直未被查出,除了公共财政监督的混乱外,很大程度正源于“审计局自己审自己”。此次东阳审计局的公款腐败,正暴露出既有“部门经费使用监督检查”制度的致命漏洞,也证明了这种监督体制的失败。在原有的监管逻辑上“加强监督检查”还有什么用呢?一边严惩犯事的审计局,一边让他们加强经费的监督检查,这显然是自己打自己耳光。
审计部门腐败的事已非这一桩,每年都有丑闻曝出。去年,曝出的是长沙审计部门违规建豪楼的丑闻,掌握着监督权的审计者无人审计早就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前任国家审计署署长也早意识到这个致命缺陷,多次追问“谁来审计审计者”,多次邀请其他部门对审计进行审计,多次寻求审计自律之外的外部监督。可这种可贵的呼吁并没有引起重视,“审计困境”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既影响着审计的公信力,也使审计部门一次次成为丑闻的主角。
回到东阳审计局的丑闻上来,这个丑闻是网络曝出的,是依靠网络完成的一次成功的纳税人监督——丑闻暴露了“谁来审计审计者”的制度困境,东阳市的反思不该仅在监督逻辑上“加强经费监督检查”,而该是引进纳税人监督和网络监督,让神通广大的网络和有切身利益感的纳税人来监督公共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