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回眸过去的一年,媒体有关“5·12”汶川地震的报道连篇累牍,它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也发人深思。笔者留意这些后续报道,并择其一二,略加点评。
(一)
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至少建有两个地震监测点,一个距此次地震震源仅一点三公里,另一个也不过四公里!可惜,它们自1980年后就被废弃了。(2008年11月14日《华商报》)
[点评]汶川大地震后,举国同胞在巨大悲痛之余,提出“如此大震,为何竟没有一点预警”的质疑。有关职能部门答曰:“大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几乎是不可预测的。”这不免有卸责之嫌。二十八年前,灾区的地震监测点就“废弃”了,地震测量队员都“转业”了,“预测”从何谈起?人们都说当下是浮躁的时代,倘若浮躁到连预测地震机构和人员也为赘的地步,那么汶川的灾难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报应。
(二)
在死伤最严重的北川,那里的邓家小学四百八十三名学生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没有死,甚至没有什么重伤。连教学楼正面那块长十几米、高三层楼的玻璃幕墙一点都没有碎,与在这场大地震中学校教学楼动辄压死几百名学生相比,这是一个奇迹。经办监理学校修建工程的人是当时捐资集团的办公室主任。(《2008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点评]这位办公室主任兼监理,至今不知姓名,堪称“无名英雄”,令人肃然起敬。灾区房屋的倒坍,尤其是校舍的垮塌。根本的原因是一些奸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经营“豆腐渣”工程。地震的破坏力固然是诱因,但在同一震区,缘何邓家小学会成为奇迹?报道称:这位“无名英雄”曾经是一家生产水泥的公司的副总,经他手灌注的水泥至少有五十万吨,是绝对的行家。他发现施工公司的水泥有问题,含泥土太多,他要求施工公司必须把沙子里的泥冲干净,也不能用扁平的石子。从建筑专业而言,扁平石子混入水泥,水泥结实度大打折扣。他对施工队大发雷霆,愣让他们把沙子里的泥冲干净,把扁平石头全部拣走。这样的“无名英雄”不见跟踪报道,不予大力表彰,这委实是媒体的失职。
(三)
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方案被披露后,引爆激烈争议。有关部门很快给出了回应:用于博物馆的开支仅一亿三千五百万,其他天价开支均用于其他项目,如造价两千万的高空缆车,造价一千八百万的高级宾馆和造价一千五百万的商业旅游服务中心。(2009年4月2日《南方周末》)
[点评]作为“5·12”地震危害最严重的人类城市,北川埋葬了约一万五千名不幸的市民,另仍有四千余名失踪者至今无法找到。如今,核实遇难者和失踪者的工作无声无息,豪华的设计规划却“闪亮登场”,这与人道社会和正义公民的期待落差甚大。每一个生命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试问,没有了遇难者名字的博物馆,何以凭吊?如是,不妨极而言之:不造也罢!
(四)
地震发生后不久,不少外地的窃贼闻风而至,在废墟里寻找财物,其中一个由十几个窃贼组成的犯罪团伙甚至穿着武警的服装,手拿对讲机作案。北川救援结束后,窃贼再次光临,这一次,是北川附近的人。他们在尚未倒塌的废墟中穿堂入室,将没有损坏的家电、家具尽数搬走。地震数周后,许多北川县城附近的民居里,常常堆积着十几台电脑、好几台冰箱。一些北川居民回到尚未倒塌的家中方才发现,家里已被盗窃一空。在经历了亲人的死别之后,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种透骨的寒意。(2009年第4期《同舟共进》)
[点评]记得英国哲人休谟说过:“灾难是对人性的考验。”汶川地震,灾民表现出的坚忍、勇敢、顽强,解放军、武警以及大批志愿者的尽力抢救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捐助,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熠熠光辉。但是,当年鲁迅抨击的国民劣根性同时在地震中“迸发”,地震诱导下的人性之恶像魔鬼般释放出来,对生命的漠视,对钱财的贪婪,凸显了民族的黑暗面。我们必须正视:国民的劣根性仍在赓续,“人渣”并未绝迹。
插图 / “人心有别”在眼中 / 夏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