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潜在的金融危机及防范对策

2009-05-14 08:02郭立新
魅力中国 2009年32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体系

郭立新

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的影响,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是主要因素,然而我国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金融体制,也在客观上帮助美国打开了我国市场的大门。我国现在存在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上市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质量低下,并且正在继续恶化,“空壳化”现象不断出现,而许多问题仍被弄虚作假的手段所掩盖;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国有证券公司事实上也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三是由于国有企业、国有上市公司可以在股市上炒股,又可以在银行借款,导致资本市场与银行债务紧密相连,一部分银行贷款已经进入股市,井且事实上已经演变成相当规模的“或有不良债务”。上述潜在的风险再加上银行体系尚未彻底化解的风险,极大地威胁着我国金融的稳定。笔者拟通过对我国潜在金融风险的分析,提出防范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

一、金融危机频发的根本原因及我国潜在的金融风险

判断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有:一是基本经济状况是否恶化,尤其是汇率是否失衡;二是否有外部冲击,特别是国内外利率差是否扩大;三政府对危机的反应能为力如何,以及是否有维持汇率时可选择的政策工具。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与国际货币体系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前些年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世界流动性充足,大量游资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近期,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利率,开始回收流动性。随着流动性的收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大。在我国国内,一方面国际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乐观情绪浓厚,外汇资金大量流入,人民银行虽进行了对冲,但国内流动性仍过剩。当前消费价格还处于较低水平,但各类资产价格上涨较快,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存在过度繁荣的苗头。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处于各项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金融管制放松、自由化与审慎性监管同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在存在升值预期环境下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这些政策搭配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起人们预期的改变,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或者导致金融机构竞争加剧,被迫扩张,引起信贷膨胀,埋下金融隐患。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

有三个方面:第一,美元仍是世界主要的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三大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相互之间自由浮动且大幅波动。第二,世界货币(主要是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限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建立的国际组织,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在这种货币体系下,美国成为世界流动性的主要调节者,其货币政策的走势影响国际流动性的松与紧。但由于目前对美元发行并没有任何限制,美国往往从本国经济的需要出发决定货币政策,引起国际流动性大幅波动,最终引发各种金融危机。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金融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就更为直接。世界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不平衡,将会加剧像我国这样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三)我国存在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经济和金融形势总体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金融风险。第一,通货膨胀呈上升之势,国家收支不平衡矛盾加剧,流动性风险隐患不可忽视。第二,GDP、产业结构、中央财政盈余情况等指标与亚洲国家金融风暴前的表征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隐存了更为复杂的问题。第三,贸易顺差偏高,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第四,市场资金严重泛滥,境外对我国房地产投资和证券投资规模继续扩大。第五,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严重,股市目前尚未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反而刺激了市民的投机心理,加剧了收入差距,增添了不稳定因素。第六,对外贸易顺差偏大和外汇储备过多,必然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供应过多和银行体系资金过多,容易造成资金泛滥,引发金融危机。我国某些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已在客观上帮助美国打开了我国市场的大门。上述潜在的风险再加上银行体系尚未彻底化解的风险,极大地威胁着我国金融的稳定。如果我们不认真地加以防范,那么,我国金融上市企业将会成为导入美国金融风暴的窗口。

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资本流动风险控制,使外汇储备保持合理规模

关注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动态势(外商直接投资、外债以及资本流出),控制资本流动风险,研究制定控制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的政策措施,实施控制资本流动风险的一般性措施,如外资流入的调控、抑制资本外逃、控制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努力消除其负面影响;建立国际资本流动风险的监控体系。我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制约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因此对我国来说,充足的外汇储备与出口的增长一样,都成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用以解决短期性的国际收支失衡。使我国外汇储备保持合理规模的政策选择,就应当将稳定外汇储备规模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并举。坚持积极的外资政策:注重调整利用外资的长短期结构,审慎的外债政策,谨慎资本项目开放,提高资本项目的管理效益。

(二)完善与强化金融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安全运行

为了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银行业市场竞争,我国银行业必须加快推进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具有科学决策、监督制约、内部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增加商业银行资本金,精简金融机构,合理设置金融网点,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对外资银行采取有效监管和控制策略,对外资银行实施国民待遇。中央银行要在保持间接融资为主的前提下,逐步稳妥地扩大直接融资业务,通过发行股票增加国有企业资本金,发行债券减轻银行信贷压力。

(三)协调货币政策

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承受升值的压力,在国内市场则因通胀而承受贬值的压力。这一升一贬,使人民币处于风险倍增的境地,因而必须特别谨慎。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要坚持汇率政策的稳定性与利率政策的灵活性相统一。我国在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时,要吸取泰、韩等国教训,切不可僵硬执行盯住某种货币的固定汇率政策。要随着国内外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利率。我国应倡导开展亚洲国家货币互换业务,通过货币互换进一步拓宽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金融合作渠道,建立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和协调运作方式。从比较长远看,可以积极考虑推动建立“亚元”货币体系。

(四)建立开放经济的风险防范体系和预警系统

这一风险防范体系和预警系统包括建立灵活的汇率制度,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反补贴、反倾销体系,防止国内产业受到来自外部的不正当竞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防止开放市场所必需的结构性调整演变成社会问题。我国要结合国情,加快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五)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我国今后必须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下,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改革投资、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国内资金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做到既消除我国瓶颈产业的限制,又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面对外贸下滑,关键是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投资。注重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通过为企业减负和结构调整服务,增加社会性支出等来扩大内需。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从以往注重数量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发展道路过渡到强调质量和效率提高的精细型、节约型发展道路,以保障实体经济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从而为金融安全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些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转型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案例表明,绝大多数危机都发生在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之后。比如,出现严重的财政不平衡,货币政策丧失了独立性,或是不恰当的货币升值等。这表明必须认真研究全球竞争条件下的宏观政策运作规律,以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货币体系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其推动因素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
金融危机扑克牌“通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