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以问促思

2009-05-14 03:29罗成姨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设想异性孔乙己

罗成姨

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也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一、设想性提问

设想性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独创、新奇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经常提一些“假如”进行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十分有效,而且也十分有趣。如在学习果戈理的戏剧《钦差大臣》时,学生在领会了市长被假的钦差大臣骗后恼羞成怒、气愤不已的丑态后,我让学生想象假如真的钦差大臣来了,会是什么结果?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有的说钦差大臣来了,市长不相信,结果招来杀身之祸;有的说钦差大臣比较正直,来到城市后就把贪污的市长、邮政局长、督学等人查办;有的认为钦差大臣比较注重城市的发展,来考察城市的经济情况,做好城市发展的规划……又如,在学习季羡林写的《永久的悔》这篇散文时,可以让学生设想作者与母亲相逢的情景;在学习《老山界》时,可根据“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这句话,请学生猜想战士们的谈话内容。这样的设想性提问一般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发散性提问

发散性提问的目的就是训练思维的流畅性、丰富性和灵活性。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

如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并强调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多向的思考。学生的想法可谓百花齐放,从不同的侧面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其中总结得颇有见地的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若我们慧眼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能发现得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有信心、恒心和毅力,我们就能找到最佳方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解、新解、巧解各种问题:与人相处要善于换位思考,思他人所思,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灰心沮丧,倘若转换角度思考,就有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三、质疑性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能更有效地让教师察觉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以便给予有的放矢地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质疑,可以是教师挖掘教材时发现的可值质疑之处,通过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学生读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下文的“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后,表示质疑:“为何隔了这么多的朝代,桃花源人的衣着还是像外边的人一样呢?这不是矛盾吗?”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明白原来这是作者为了突出这篇文章的奇异性,尤其是突出桃花源人奇特的特点,突出文章的虚构性、非现实性而采取的策略。

四、求异性提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提出求异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小说结尾间接地写了孔乙己的死,大家能否结合课文主题和孔乙已性格展开想象,明确地写出死时的情况呢?”有两个学生设计的结局角度新、很恰当。

生甲:大年初一的早上,孔乙己穿的还是一身破棉夹,他的面色很枯黄,有气无力地背靠着床腿,低垂着头似乎在看手中的《孟子》。刺骨的寒风吹得房门吱吱作响,门半开着,他鼻子里闻到年糕的甜味,耳朵里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人们的欢声笑语……

生乙:中秋夜,丁举人家门口,已三天未进食的孔乙己终于闭上了眼睛。他歪倒在地上,两手污泥湿湿的,两眼圆睁,似乎心有不甘。院内,红灯高照,觥筹交错……

求异性问题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空飞扬,涌动的灵感成为课堂学习的动力,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课堂上提问的方法很多,但不论哪种方法都要问得巧妙,要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要问在学生内在情感的触发点上,让“问”能创设“愤”、“悱”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责编李新海)

猜你喜欢
设想异性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光影流年
异性齿轮大赏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跟踪导练(一)1
你有让异性心动的本领吗
外教新词堂
我设想
你善于结交异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