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丹 陈瑞琴 肖绍喜
摘 要:随着对复合词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视角不断增多,如从语音、韵律构词等角度的研究。此时,虽然研究呈多元化态势,但其主流转向了纯语义的构词研究。
关键词:复合词 构词法 纯语义 语音 音律 生成
一、纯语义的构词研究
纯语义的构词研究首先是从对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关注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在原有主谓式、并列式等结构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类型,其中主要是逆序类。如李行健(1982)提出的动状结构类型,有“养病”“打围”等;周荐(1992)提出的中状正偏类,有“奠酒、点卯”等;戴昭铭(1988)提出了一种与一般定中式正好相反的类型,有“蜗牛、犀牛、露珠”等,并认为这种结构方式是古汉语句法结构方式在复合词中的遗留;还有的学者提出了中定正偏类,有“钩吻、韭黄、仆从、宅院”等。新类型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进一步关注,在加深了认识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构词法研究,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种从纯语义角度研究构词法问题的趋势。
刘叔新(1990,1993)率先对用句法结构比附复合词结构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复合词结构没有句法性,而只是词汇性质的。他从复合词构成成分探讨的角度指出:“复合词内词素之间的结合是语言另一种组织形式,其自身的组织法则自然不应拽到句法里去。”“复合词乃至各种词的结构方法,都是词汇学的研究对象。构词法只是其派生词结构和派生法能由语法去研究。”他把复合词的构词法完全纳入词汇学的研究范畴中,提出词构和词式的研究思路。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相继出现了一批讨论复合词结构属性问题的文章,如王政红(1992、1998)、杨锡彭(2002)等,周荐的成果是《汉语词汇结构论》。
在纯语义的思路下,刘叔新重新建构了一个复合词结构类型系统,把复合词基本结构形式分为质限格(如大自然、报纸)、态饰格(如追加、耳语)、支配格(如司机、开刀)、陈说格(如日蚀、目击)、补足格(如说服、制止)、并联格(如解剖、贡献)、重述格(如框框、茫茫)等九类。
黎良军(1995)也同意刘叔新的主张,他认为合成词的语素序是“没有句法性质的一种约定性顺序”,词的结构本质上是提示性语义结构。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合成词语义结构类型,如:虚素融入式(如桌子、甜头)、反义概括式(如男女、长短)、类义互足式(如爪牙、手脚)等。
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对具体的词、语素组合进行了考察,探讨语素之间更为细致的内部语义关系。如文贞惠(1999)对鉴定“N1(的)N2”偏正结构中N1与N2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原则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她还提出采用“变换式”“扩充式”及“推导式”的方法来鉴定N1与N2之间的语义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形式验证、有层次的语义类别关系网络。虽然以上都是对词以上的短语层面所做的研究,但对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把语义与构词法研究全面结合起来的研究当属朱彦的《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2004),作者运用框架语义学、格语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等新理论,运用述谓结构的描写方法,对汉语复合词内部语义结构进行了全面地形式化的描写,这一研究成果对更加深入地研究复合词,理论意义重大。
田英华(2005)以表示领属关系的双音节“名+名”偏正结构词为例分析了其中的语义关系,共分出8类:领有关系、质料关系、处所关系、来源关系、时间关系、内容关系、职业关系和亲属关系。每一类都有一个通用的释义格式,即运用形式来验证具有同一语义关系的不同的词。
陆卫萍(2007)以“名+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为例来探讨了汉语复合词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之间的关系,详尽描写了这一复合词大类的内部语义关系,考察了复合词研究中语法结构与语义关系之间的关系,并从认知角度解释了产生这种关系的原因。
刘宗保(2008)收录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所有形、名语素构成的双音复合词,对构成复合词的形、名语素进行了详尽的语义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合词内部的形名义类之间的双向选择,得出形名义类相互选择的强弱序列。他认为,形、名语素义类上双向选择组合的强弱等级序列,反映了人们在认知世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过程中,对属性和属性体关系认定的倾向性,即越处于序列左边的语义类,在人们与世界的互动中的认知显度就越高,也就越容易进入形名组合。他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探讨了形、名语素复合词的组合规律。
20世纪90年代纯语义研究的出现,使对复合词内部复杂的语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者们意识到了原有句法关系分析在构词研究上的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复合词结构没有句法性质,只是语义性的,词汇性的”等口号,并竭力摆脱旧有研究格局的影响,试图另辟新路,建构语义构词法体系。所以,这种纯语义分析趋势的出现并非是对20世纪上半叶旧有意义分析的复归,而是在“反省过去”的基础上做出的自觉选择,是新的开拓。
复合词研究进行了多年,取得了不容轻视的成果。但周荐(2004)指出,“我们希望看到从自然语言角度对复合词语义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描写,我们更希望看到从自然语言角度对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进行的全面描写后的成果能反馈回自然语言,对自然语言的研究更具解释力”。
可见复合词的研究仍需加强,正如吕叔湘所说,“语言的表达意义,一部分是显示,一部分是暗示,有点儿像打仗,占据一点,控制一片”,复合词是一种内部语义关系极其复杂的语言单位,对复合词的语义构词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语音、韵律角度的构词法研究
多元态势表明对复合词的研究不再是对前人的研究做查漏补缺的工作,而是寻求一种新的理论或新的框架来对复合词结构进行研究和阐释。
王洪君(1994)认为,构词法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以从语音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语音的角度看,构词法可以分为:a.不变形加合构词,如“黑板、第二”;b.变形加合构词,如“北京的连上变调”;c.屈折构词,即非加合语音构词,如“take-took”。此外,王先生并探讨了汉语一些方言词构词过程中的语音变化和音理制约。显然,语音对构词的影响和制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汉语构词法领域,从韵律角度研究构词法的主要代表有冯胜利。他运用韵律学(Prosody)的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单位——韵律词,淡化词与短语划界的必要性。因为从韵律学的角度来看,“汉语里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韵律单位是音步(冯胜利,1997)”(音步由音节组成,音节由韵素组成),韵律词是音步在汉语中的实现形式。同时,由于组成音步的必须是两个音节,每个音节往往就是一个语素,这样,一个音步的实现就往往与复合词的实现有同一形式,即认为韵律因素对复合词的生成起着制约作用。
三、词语生成角度的构词法研究
顾阳、沈阳(2001)从生成语法的角度讨论了合成复合词内部的论元关系及其构造过程,认为“缥客、放牛娃、话剧演员、服装设计师”等复合词内部的动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论旨角色的关系,它们是通过动词论元结构的变化形式构造的,强调合成复合词是在词库和句法的层面上构造的,并讨论了这类复合词不同于句法操作的衍生机制。
四、结语
复合词独具特点的纯语义及多元态势,反映了汉语研究方法论的嬗变,也体现了其研究趋势,即从形式到意义的研究路线,昭示着研究者们力图着力挖掘其内部的语义关系,进行语义构词法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荐.几种特殊结构类型的复合词[J].世界汉语教学,1992,(2).
[2]戴昭铭.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关系[J].语文研究,1988,(4).
[3]刘叔新.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兼论语法学、词汇学和构词法的关系[J].中国语文,1990,(4).
[4]王政红.复合词结构的语法属性[J].苏州大学学报,1998,(2).
[5]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6]黎良军.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文贞惠.N1(的)N2偏正结构中N1与N2之间的语义关系的鉴定[J].语文研究,1999,(3).
[8]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田英华.表领属的“名+名”偏正结构词的内部语义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10]陆卫萍.汉语复合词语法结构关系与语义关系之关系论析——以“名+名”偏正式双音复合词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刘宗保.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12]王洪君.从与自由短语的类比看“打拳”“养伤”的内部结构[J].语文研究,1998,(4).
[13]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2001,(3).
[14]顾阳,沈阳.汉语合成复合词的构造过程[J].中国语文,2001,(2).
(夏丹 陈瑞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肖绍喜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