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探讨

2009-05-13 08:10熊依琳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四省区位商劳动密集型

梁 嫚 熊依琳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根据产业转移理论,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到西部地区。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像人们预想那样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出去,且还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短期内不能消失。文章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向西南地区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 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根据产业转移思想,东部沿海地区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到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西部地区。但目前通过区域优势产业的现状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大规模的转移到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也并未真正实现。本文认为西南地区并没有成功地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分析了其滞缓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西部地区分布现状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从制造业中选取了9个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业、服装、皮革、家具制造、造纸、塑料制造业,以此来判断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状况。

本文在西部选取的是西南地区,即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地。东部沿海地区选取的是浙江和广东两省。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现状

从2006年西南四省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例看,四省都是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远远高于第二、三产业,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西南四省还有相当多的人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也仍然没有被吸收量大、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吸纳。

为了更为具体的分析西南四省与浙、广两省产业发展情况,本文采用的是区位商评价方法。区位商是评价区域内产业在全国区域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从2006年浙、广两省和西南四省区位商的计算结果看,浙江省在选取的9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除了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剩下6个产业的区位商都大于1,其中纺织业和皮革、毛皮制造的区位商超过了2。而广东省除了食品、饮料、纺织业,其它5个产业的区位商都大于1。从西南四省的区位商看,四省的比较优势产业都集中在食品和饮料业,而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没有比较优势。上述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总体上仍具有比较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沿海向西南地区转移滞缓的原因

(一)产业“空心化”问题

到目前为止,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参与国内外分工中仍占有主体地位。另外,东部地区在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中,所承担的生产环节也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将大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会造成东部转出产业的“空心化”问题并引起失业率上升、经济出现萧条后退的局面。

(二)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近年来,东部地区发展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由于集群内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分工,企业在群内就可以找到专业的配套生产服务,从而可以集中生产产品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这样既节约了企业的采购和交易成本,也实现了规模经济生产。

(三)东部地区更适合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特征是出口导向型,而由于东部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承接国际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地区,因而与出口贸易配套的一系列条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东部企业西移不仅延长了运输距离还加大了运输成本,而对于低效率的政府办公和繁杂的报关程序,企业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这些方面的差距极大地弱化了劳动力优势的吸引力。所以到目前为止,全国80%以上的外资企业和本地企业对外贸易的加工点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四)缺乏转移的动力

在实际转移过程中,不少东部企业宁愿承受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也不愿离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从制度环境方面来讲,西南地区深居内陆,改革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小,存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营商环境差等问题。同时,西南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落后,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五)省区内部发展差距大

东部省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像江苏的苏南和苏北、广东的珠江三角和粤北山区、浙江的浙东、浙南地区和浙西山区。如果发生产业转移,东部省区内部会优先承接本省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其次才是地区间的产业转移。

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南地区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东部地区整体集群转移

鉴于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带来的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的困难,集群整体转移的模式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产业集群转移模式是指一群原本在地理上集中、关系密切的产业群体,整体搬迁到另一地区,产业的网络关系保持不变。因而东部地区开发区和企业可以通过租赁、股份经营等方式在西南地区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设立“区中区”、“园中园”。用这种合作的方式,既消除了产业集群粘性造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困难,也使东、西部开发区存在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巨大空间。

(二)西南地区加强制度创新和人才培育

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应给予移入企业优惠的税收和融资政策,加强市场的竞争观念、开放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塑造一个有利于承接转移产业的市场环境。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抓好人才教育培养。普及基础教育,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推出鼓励政策以最大的程度限制人才流失,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进稀缺的人才。

(三)西南地区创建优良环境并把握产业转移机遇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及“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2003年底成立的“泛珠三角”经济区都给西南地区带来了产业转移的机遇。西南地区应利用好这些契机,积极引导东部产业转移到内地。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政府可以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给予“绿色通道”,从而提供移入企业的融资便利和优惠。另外可以根据西进企业所增加的创业机会给予不同额度的补贴,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南地区转移。

(四)西南地区应选择性的承接产业转移

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过程中,西南地区应该根据自己行业的承接能力进行承接。究竟西南各地适合承接什么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本文引入竞争力优势来判别。竞争力优势是指某地区范围内的产业与其他地区同类产业竞争时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通过竞争力指数来判断,竞争力指数大于1.1的行业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此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好,即相对发展水平和市场份额具有上升趋势;而对于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即使有移进的产业也没有发展的潜力。本文通过计算2006年西南四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指数得出,四川和重庆在所选的9个行业中,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具有竞争力优势;云南在食品制造、服装产业方面有竞争力优势;而贵州在皮革和塑料制造方面有竞争力优势。

参考文献:

1.任太增.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当代经济研究,2001(11)

2.谢丽霜.产业梯度转移滞缓原因及西部对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3.黄志亮,饶光明.西部开发中成渝筑邕经济走廊建设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四省区位商劳动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区位商视角下丽水市优势产业分析
四省试点 主攻方向已定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江浙沪鲁粤四省一市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
数读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