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坤 韩德超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正确选择和发展壮大湖北的支柱产业,有助于加速推进湖北省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成功选择及发展其支柱产业经验的基础上,对湖北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支柱产业 选择 湖北
国内外建构和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支柱产业的构建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
纵观国内外,无论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落后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支柱产业的推动;与此同时,支柱产业的选择又受制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技术、资本的制约,支柱产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资本的积累,支柱产业转变为以资源、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日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工业要素构成逐步实现了以资本密集型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转变,因而,支柱产业也发生相应的转变。本文考察日本的支柱产业如何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不断调整。
工业化初期—重工业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两个转变: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由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的转变。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为止,日本经济经历了从食品、纺织品为主的轻工业到造船、铁路为主,电力、化学、药品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
工业化中期—高加工度化阶段。工业中的加工、组装业逐渐取代原材料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以汽车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和以家电及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工业占据中心位置。处于高加工度化阶段的产业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较小,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大,工业生产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工业生产要素构成也向技术密集方向发展。
工业化后期—技术密集型阶段。这一时期的技术得到更大幅度的发展,科技日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工业要素构成逐步实现了由以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电子工业、机电一体化的机电工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宇航等高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信息化、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后工业化”发展时代。
(二)充分利用产业政策促进支柱产业发展
根据经济调节的不同,支柱产业的选择和过程有两种类型:通过市场机制来构建;依靠政府选择或干预而形成。政府对支柱产业选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政策机制中,这在日本支柱产业的选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日本政府产业政策以推行“产业合理化”为政策中心,实施“倾斜生产方式”,优先发展煤炭产业,确定扶植钢铁、煤炭、电力、海运等为主要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增长高速时期,政府将“推进产业高级化”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将重化学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向,并提出了产业结构发展的“知识密集化”方向,并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技术立国”的方针,宣布日本“追赶型现代化”已经完成。今后将以“创造性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以高尖端技术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同样,在我国一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政策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上海市在“八五”期间,明确提出以汽车、电子信息、钢铁、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站成套设备和家用电子电器等6个产业作为上海市工业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6大支柱产业的政策确立后,这些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年均增长保持在25%以上,高于全市工业年均增长率7.7个百分点,成为带动上海市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进入“九五”之后,上海市提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几年的培育,信息产业很快成为上海市第一支柱产业,现代生物与医药在“十五”期间成为新的6大支柱产业之一。
(三)依托产业转移构建或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通过承接国际或国内产业转移机会,构建或发展壮大自身支柱产业。世界性产业转移出现过三轮大规模浪潮。
第一轮发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第二轮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
第三轮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仍在延续。这一轮产业全球转移呈现以下新特征:产业转移的重点加速向亚太地区和我国转移; 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产业转移呈现制造、研发和服务一体化的转移态势;品牌经营成为实现产业转移的新方式。
随着特区的成立,深圳牢牢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会,现在,深圳不但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而且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的“三来一补”加工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等四大支柱产业。以港口运输为龙头的深圳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2005年盐田临港仓储物流出口及转口贸易总额28.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货物20.76亿美元,转口货物7.88亿美元。
(四)依靠高新技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是一个要求科技含量高,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产业,也只有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才能确立支柱产业的地位,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际制造业结构战略调整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大大加快,其重心正转向以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机器人和智能机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传统产业高新化。通过高新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带来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劳动力结构智力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智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智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制造业竞争已由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和人才竞争。
国内一些地区依靠高新技术,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渗透,成功构建了其支柱产业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依靠玉米化工技术创新,长春“玉米战略”打造强势支柱产业。目前,长春市玉米工业产值已达161亿元,其中仅玉米化工的销售额就已超百亿元。2004年9月,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以玉米为原料生产多元醇的工业化生产线,在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投产,经济优势和战略优势尤为突出。目前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玉米加工企业吉林大成集团已完成从种植基地到初加工、再到精深加工的产业布局,形成年加工230万吨玉米的生产能力,赖氨酸产量居世界首位,用生物化工技术已开发生产出化工醇、聚酯等8大系列100多个高附加值产品,年销售额已超过100亿元。为玉米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对湖北构建和发展支柱产业的启示
(一)遵循工业化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构建湖北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的构建受制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要素禀赋。目前,湖北省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即湖北处在重化工业向高加工度化转变的阶段。然而,与东南沿海相比湖北整体上相对还是比较落后,湖北拥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整体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依然具有劳动比较优势。所以,湖北省还具有工业化初期的一些特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支柱产业的选择也可以呈现多元性。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湖北省支柱产业的选择都是符合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政府在制定支柱产业时,也应注意吸取新的发展理念来培育新的增长点。这对湖北开辟新的增长路径有借鉴意义。
(二)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实施,做大做强湖北支柱产业群
不可否认政府优惠扶持政策在支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关键还在于整个产业政策体系的协调配套作用。然而,除了注重规划调控、政策导向、信息引导,努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良好服务外,更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避免损害市场机制。只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才能在市场中做大做强,并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地更替,从而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在肯定市场对支柱产业的形成和转化作用的前提下,湖北省更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支柱产业的演进规律,选择一定时期的适合地区的支柱产业,并加以扶植,以加快经济发展,缩短发展进程。
(三)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分工,构建湖北支柱产业链
在世界贸易准则下,充分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款,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采购体系,加大出口品牌建设力度,大力培植重点出口产业、商品和企业。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开拓西部和东北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湖北支柱产业稳步发展。
抢抓国际资本转移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现代制造业,积极引进以跨国公司为重点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而且有利于提高支柱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构建湖北支柱产业链。
(四)以高新技术装备支柱产业,促进提升湖北支柱产业实力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支柱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新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的明显提高,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为做大做强湖北的支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继续支持和发展湖北的高科技产业群,促进湖北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以“汽车/钢铁产业集群”为重点,实施湖北省大制造战略;在原有的商业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扶持和发展“现代物流/商业产业集群”对于提升湖北省的区位优势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可积极促进湖北省大制造战略的实施;以武汉市为核心发展“教育和知识创新产业集群”、“光电信息产业集群”、“生物技术/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植这些产业集群,可为湖北省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可能摆脱当前区域经济中的不利位置,形成后发优势,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乃至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王作成等.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选择与对策分析[J].中州学刊,2007
2.陈建安等.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陈文科.“中部崛起”与湖北十一五发展.江汉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