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娥
摘 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全面培养学生人格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人格;
一、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一)促进心理的和谐发展
心理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善。心理和谐发展能使一个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极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多元化,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少数学生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有的自我评价混乱,缺乏毅力意志,思维方式走向极端,或转向幻想超脱,或追求虚荣、唯要面子;有的缺乏集体意识和参与竞争意识,自私、孤僻、固执、嫉妒的事例时有所见。因此,语文教学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
(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
人格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平时要面对同学、老师、家人及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其心理发展、人格完善极其重要,这不仅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除了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要具备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具备了这两点,他们平时就会表现出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与人相处多表现出尊敬、信任的积极态度,因而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接纳。社会适应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学生所生活的班集体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语文教学课堂就是一个特定的人际环境。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创建一种充满人性味,情感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宽容的学习氛围,积极组织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改变那种因功利而造成的学生之间疏远隔阂的不正常竞争氛围,并由此推及家庭、社会及我们的生存环境。作为社会的人,经过教学过程中的人格培养,学生能够善待同学、老师、家长及周围各种各样的人,善待生存环境,善待自然和社会。
(三)培养创新意识
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创新正在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本质上说是创造性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知识、能力、心理上的准备。语文教学是“活的语文教育学”,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等特点,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培养创新意识。阅读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从而解读课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这就给学生以创造的广阔空间。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写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大自然中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既然每个人体验到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当然更是千差万别。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要运用创造心理,启发每个学生写出篇篇不同的“你”、“我”、“他”。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一)依据教材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人格目标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这些都是我们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随着教学进程,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充分发挥,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身。这些内容往往也是课文的重点,并不增加教学负担,只是需要教师渗透即可。
(二)尊重个性,发展个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阅读感悟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保持充沛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心灵的感觉;同时也要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清晰地再现作品中的生动画面。作者选取什么,作品中写什么,怎样写,这样写的得失何在……都需要读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就是作者、读者彼此相通,共振共鸣的过程。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体察到作者的“用心处”,从中学习观察、选择、描绘、记叙、抒写、推断的方法。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我们的教学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对象,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对象的教育,所以,张扬个性是教学的正确途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展示才智、张扬独特个性、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扬个性,给他们提供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并构筑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以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文学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健康人格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学”即“人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当然,这需要我们纠正过去单纯从政治社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的作法,克服把文学形象政治标签化的弊病,进入到”人学“的层面,使文学形象还原为血肉丰满的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他们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受到灵魂的激荡,情感的洗礼。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领会应该怎样,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领会不应该怎样,树立去恶之志。
总之,学习语文不只是学语文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语文能力,更重的是情感教育、文化熏陶,从而丰富心灵、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结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发展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价值。我们要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和高尚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一旦学生具备了完美的人格,他们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去爱国、爱人和自爱,他们也就有了高尚的追求,有了探索创新的热情,有了奋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真正有了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