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数学创造教育的新要求、新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师心中,这就势必引发教育教学根本上的变革,面对新的教育观念的挑战,面对新的教学习惯上的挑战,面对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面对新的知识储备及信息技术的挑战,教师到底应怎样做?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到底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适应新的角色?到底如何实现数学创造教育?都是每个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最关心的问题。笔者从这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希望通过各种角色转变的分析,对当前的新教材教法有所帮助,能真正用新理念,教新教材,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学创造教育
数学创造教育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创造素质是人类最高级、最宝贵、量重要的素质之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创造来推动的。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综合,来获得客观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其显著的特征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
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要进行数学创造教育
首先,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创造性教育,即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与创造性实践能力。它以着眼于学生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和学生主体的未来发展为其教育哲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充分揭示数学的思维过程为原则;通过科学地高效地组织与运用数学教育的载体;经过从数学的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数学能力这一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中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其最高目标是学生主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前苏联著名物理家卡皮查指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合适的学科是数学和物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素质方面的作用,这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三、数学创造教育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1999年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到2005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出。[2]
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数学创造教育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一、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学生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观念
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数学审美等。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数学教育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的严重弊病,对非逻辑思维的认识不足,忽视形象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忽视直觉思维的顿悟作用,忽视数学审美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要把纯演绎式的教材体系,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
第二、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数学原来较注重解题,似乎会解题就算完成了数学任务,而数学创造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如:通过“数与代数”的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具体来说要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的结果,并作出合理解释等。课程标准提出,应抓住数与代数最基本的知识,避免繁琐的计算,应注重公式,法则的探索过程,着重对公式法则意义的领会,而不在于使用他们的熟练程度,以使学生从大量的公式记忆负担中解放出来。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作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数学创造教育要求树立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
可喜的是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用纪律、分数、名次、向家长告状等简单方式来代替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教育工作,甚至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不注重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不注意自身的师表作用,这都是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第四、数学创造教育要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重教轻学”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广大教师头脑中。有的老师贪多求全,一味讲解,拼命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展开,知识僵化,依赖性强。这种“注入式”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相悖的,严重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再创造,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有利于培养数学能力,特别是创造性能力。
第五、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学生树立数学应用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数学教育是以概念和数学基本原理(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以及例习题的纯形式数学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以其高度抽象、高度严谨的枯燥形式出现,与实际应用脱离较远,与当今世界有些发达国家的注重实际、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相差甚远。学生在课堂完成纯数学的学习,没有一点实践环节,毕业后应用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当今社会无处不用到数学,计算机知识、概率统计、线性规划、系统分析等等现代数学知识在经济建设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改革正是重视应用,拓宽知识面,突出“数学建模”,引入“问题解决”。数学教学要加强实践环节,要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一些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建立模型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
识和技能,对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数学创造教育对数学教师角色的要求
原来的教师角色,满足于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而少了创新的欲望;满足于墨守成规的教学而与现代教育的观点格格不入;满足于师道尊严居高临下而不愿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些几乎对立的身份严重阻碍了创造教育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而数学创造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树立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发挥创造性思维,这首先就是对数学教师自身的工作要求,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就要做到角色转换,加强自身的这些素质的培养。
第一、教师是数学创造教育的组织者
数学创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数学创造教育中应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在组织数学活动前,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组织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活动中,要紧紧围绕着中心问题展开,并根据活动情况不断变换问题,以问题为核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兴趣和积极性,我们要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数学创造教育的组织者,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造意识,鼓励新想法、新思路。
在数学创造教育活动中,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教师应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关注生活在现实中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意志、价值等方面的休验、态度,情感与自信心等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能力。
第二、教师是数学创造教育的促进者
创造性教育,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也是教师角色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飞跃。
新的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而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快过时的太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理是教师的最明智的选择。只有拥有了方法,学生才能终身掌握开启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由此,教师角色须做出适应终身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排斥了学生的思考,把教学过程化为无需太多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提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质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6]。
而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7]
第三、教师是数学创造教育的建构者
数学创造教育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新课程有大量的知识为学生的生活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的数学课程也实施了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8]。
按照数学创造教育理念,课程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教材只规定活动原则、方式及注意事项,而教学活动由教师设计。创造性教育要求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课本知识到课外著作,从教室到广阔的社会,从单一的教师讲解到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设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的问题设计构建课程。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创新的过程。课程内容提倡异以创新。
总之,数学创造教育顺应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逻辑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一要求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更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数学教师不断转变角色,从单一的传授知识向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互动转变;从单一的以课本教案内容为主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课程转变,如此,近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共同发挥创造性思维,达到教有所教,学有所学的良好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