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中流闯新岸

2009-05-13 08:09朱翠红
关键词:渡槽建军电教

王 芳 朱翠红

他是百姓心中的“专家”,农闲时节送科技下乡,身体力行筹建远教网络,农民致富的事儿他心里揣得最多;他是同事眼里的“铁人”,风里雨里拍摄从不喊苦,加班熬夜剪片却以为乐,百余部党员教育专题片是他辛勤捧出的硕果。他曾经说过:“如果让时针重新拨起,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电教人,因为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康导”的——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党员电教中心主任康建军。

“钻”成一副倔脾气

干电教的同志有很多是半路出家,大家都知道最难过的就是业务技能这一关,看似简单的推拉摇移,真正操作起来可都要靠真功夫。而对于康建军来说,想要跨进电教这道门,他还要比别人多过一个门槛。1995年,康建军从县农业局调到县委组织部电教中心工作。在他最初的印象里,搞电教就是给农民发放教授农业科学技术的片子,正好自己又是农口出来的,了解农民的需求,胜任新工作应该没问题。但真正开始接触电教后,康建军才发现电教工作不仅发片,还要负责拍片,虽然他爱好摄影,不过这摄像机和编辑机还是第一回碰,专业知识要从头补起。再有,电教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光是农民,教育党员也是其使命之一,而他对党务工作更没什么具体经验。

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转型,康建军抱定了一个字:学。从部里的老党务工作者到广电系统的编辑记者,他四处“拜师”,一有空就忙着读书,记笔记。一次,他跟着电视台的记者下去采访,回来的路上向人请教怎么在剪片时录入同期声。到家以后,他反复阅读笔记,可还是感觉有几个地方吃不透。夜里十二点多,他索性穿上衣服准备去单位练习实际操作。妻子劝他:“都这么晚了,明天上班再说吧。”他说:“不行,这事弄不明白我哪能睡得着啊。”那夜是康建军在编辑机前度过的许多个不眠之夜中的一个,那种近乎倔强的钻研劲头在他身上至今仍未磨灭。

熟悉康建军的人都知道,两种状态下的他最好别去“招惹”,一是拍摄,二是编辑,否则只能自讨没趣。1998年,林西县遭遇洪灾,康建军协助广电、民政部门现场报道灾情。为了保护摄像机不被淋湿,他用自己的雨衣裹紧了肩上的机器,光着脑袋站在雨里录像。同行的小李见状拿了把雨伞为他遮雨,不小心挡了镜头,康建军着急得大喊:“快让开,别跟着我。”小李被他的嗓门吓得愣在那里。过后,康建军找到小李解释:“刚才你差点把一个特说明问题的镜头给废了,我就冲你嚷了一句,别往心里去啊。”前几年,电教中心的条件简陋,写稿、录音、编辑制作、外带存放资料都挤在一间不隔音的6平米小屋里,因此,下班后的时间便成了康建军制片的黄金时段。只要他一头扎进屋里,整个人就像是“绝缘体”,雷打不动。每到这时,同事们都会小声开玩笑说:“‘康导又入定了。”

责任化作本能

拍片是件苦差事,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我曾问过康建军:“就一点也没觉得苦和累吗?”他笑答:“说不苦不累那是假话。”顿了顿,拍拍一旁的摄像机,他继续说道,“咱这肩上不光担着它的分量,更重的其实是责任,有了责任才有了坚持的动力。”

1998年, 林西县隆平乡九间房村党支书带领群众抗洪自救的事迹传到县里,康建军立刻意识到这是鼓舞当前灾民重建家园的学习典型。他不顾洪水隐患尚未彻底排除,趟着齐腰深的河水前往搜集素材。为了赶片子,他拍够了镜头就匆匆往回返。没料到途中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很快从上游奔涌而下,把康建军一行人困在了隆平渡槽的河坝上。转眼的工夫,渡槽就被洪水填满,大家赶紧跳离渡槽避险。危急时刻,康建军却扛起了摄像机,摇摇晃晃地站在那里记录这不容错过的灾难镜头。同事们跳着脚冲他大喊:“老康,你不要命了?快上来。”“别拍了,那地方马上要塌了。”可康建军全神贯注,仿佛是被钉在了那里,又坚持拍了一会。当他最后一个撤离渡槽爬上河坝时,渡槽瞬间被淹没在汹涌的洪水中。同事们都因刚刚的险境心有余悸,问他:“那么危险,你不怕吗?咋不知道跑呢?”康建军说:“电教人的本能吧,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把这些都拍下来,也没顾上害怕。”

一个在事业上具有责任感的人,就是拥有了一件攻克难关的利器。2005年,林西县被确立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试点县,按照相关要求,要在半个月时间内开通“远程在线”频道。在动员会上,康建军向领导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任务。”话说起来轻松,可这副担子确实不轻。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白天跑基层忙着建点,晚上又研究制定频道策划,办公室的灯整整亮了14夜,烟灰缸里的烟头堆得跟山一样。有同事劝他:“实在完不成也别勉强,领导都能理解,身体要紧啊。”他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调侃道:“海口都夸下了,完不成不是打自己的脸吗,我这全身的关节都焊死了,再连轴转个几天也散不了。”2005年12月14日,“远程在线”频道顺利开播,康建军也整整瘦了12斤。

他人生的天平上百姓最重

每个人的人生天平上都有一颗最重的砝码,它决定着天平的倾斜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康建军的人生天平上,这颗砝码叫做“老百姓”。2003年,林西县计划利用党员电化教育手段实施“绿色科普工程”。接到通知后,康建军肯定地说:“这个活干好了,让农民扔掉原来的老八本,那收益可就大了。给他们新观念、新技术,比给他们钱和东西强多了,这是从根上让老百姓得实惠啊。”

第一次“科普大篷车”送科技下乡的时间定在正月初八,可是在新林镇的大集上,任凭大红的条幅猎猎迎风,任凭资深的技术人员卖力宣讲,村民们就是不往前凑。看着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同志们,康建军暗暗自责:这大过年的,不能白跑一趟啊。当天下午,他就带人到附近的村民家里“串门”,详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回去后,康建军连夜修改了科普工程规划,结果第二天赶集就打了一个“翻身仗”。如今,林西县的广大农民纷纷称赞:“‘大篷车年年赶在春耕前把我们想用的东西都送来了,特解渴!”

林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委做出“民营主体、产业升级、人才开发”的战略决策。作为 “三大战略”宣传组的成员之一,康建军深感责任重大。县里的民营经济考察团外出考察期间,他扛着30多斤的设备一路随行,记录下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宝贵经验。回来后,他又深入到全县80多家民营企业中采访搜集素材。碰巧当时妻子单位有事需要出差一天。妻子前脚出门,他后脚就下乡去录资料,完全忘了照顾女儿的事。天黑透了,康建军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走到家门口,发现9岁的女儿抱着书包蜷在那睡着了,脸上还挂着依稀可辨的泪痕。妻子回来后,埋怨他大大咧咧,没心没肺。康建军安慰道:“虽说苦了你们娘俩,但我这片子一播出来,很多人就能从中找到致富的门路了,咱们这也算是舍小家顾大家了。”在康建军的带领下,宣传小组以两天一组新专题的速度制作播出《民营经济在林西》系列宣传报道,为“三大战略”的全面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从容大气,平和静谧,康建军的电教生涯犹如一条北方的河,起于涓涓细流,在辽远的大地上蜿蜒而过,在空旷的山谷中荡漾高歌,汲取一路春华秋实,浸润两岸无边秀色。

猜你喜欢
渡槽建军电教
浅谈水利工程渡槽基础承台施工
庆祝建军95周年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傍山道路泥石流渡槽设计
无论等多久
袁晓峰摄影作品欣赏
电教使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电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基于ANSYS的渡槽三维有限元分析
不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