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广良,戴秀兰,梁家攀
摘要:近年来,由鸡大肠杆菌病和小肠球虫混合感染的病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着养鸡户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发病鸡只进行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及病原的实验室检验,探讨鸡大肠杆菌病与小肠球虫混合感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大肠杆菌病;小肠球虫病;防治对策;鸡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0-0027-01
广西博白县一养鸡专业户散养黄羽肉鸡5 800只,免疫程序按常规进行,在57日龄时发病,每天均有鸡死亡,发病率高达16.9%,死亡率则为3.69%,病程历时7d。病鸡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泻、粪便带血、死亡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该养殖户根据自己多年的养殖经验判断为球虫病,随即用磺胺药治疗,但病情无法控制,后到笔者所在兽医站求诊,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大肠杆菌病和小肠球虫混合感染。
1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精神沉郁,嗜睡、被毛松乱、闭目缩头、呆立吊翅、喜欢拥挤在一起,采食减少,鸡体逐渐消瘦,鸡冠和腿部皮肤苍白;排水样稀粪或饲料样粪便,严重者排深褐色和西红柿样粪便,粪便中含有血液和黏液,出现零星死亡。3d以后,病鸡出现瘫痪,不愿走动,尖叫,死亡明显增多。
2病理变化
共剖检7只病死鸡,其中5只鸡的小肠特别是中段肠管扩张肿胀(气胀),肠壁增厚。从浆膜面可见感染部位出现针尖大白色和红色病灶;肠内容物呈淡灰色、褐色或红色,有的小肠内有水样稀粪,肠壁黏膜呈麸皮样;另外有3只有严重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肝脏明显肿大,呈浅绿色,肝脏表面有胶样渗出物包围,肝被膜增厚混浊,有纤维素样物附着。心包膜混浊增厚,附着有多量淡黄色绒毛状脓性分泌物。脾、肾充血肿胀。肠黏膜充血、出血,有粪臭味。
3实验室检查
(1)直接涂片。取病死鸡肠黏膜刮取物于载玻片上,用蒸馏水混匀,加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见大量球虫裂殖体。
(2)取死鸡的肝组织,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培养基。经37℃培养24h,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均长出圆形、湿润、稍突起、半透明的边缘整齐的菌落,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均长出单一的红色菌落。
(3)将纯培养物涂片镜检,可见大量的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单个或成双存在。
(4)取纯培养物涂片做生化试验,结果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阿拉伯糖;不发酵蔗糖、肌醇、卫茅醇;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尿素。
4防治措施
(1)及时更换垫料,清除鸡粪,并用0.5%百毒杀(河北清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稀释液带鸡喷雾消毒,1次/d,连用4d。
(2)使用“诺和健”(佛山市顺德区友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每包100g对200kg水,或拌200kg饲料,首次使用及治疗严重感染时剂量加倍,连用3~5d。同时,治疗期间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K、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各种应激的耐受力,促进病后恢复。
经过采取上述措施后,鸡群于第2天精神明显好转,食量逐渐恢复,第3天死亡停止。未发现有新病例出现,鸡群恢复正常。
5讨论与体会
5.1球虫与其他致病菌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率高
球虫可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使肠道的天然屏障系统被破坏,同时球虫的大量繁殖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使有害菌群大量繁殖成为肠道优势菌群,从而引起球虫病和肠道病原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混合感染,加剧了球虫致病的程度。因此,在使用抗球虫药治疗的同时,可适当使用抗菌药物防制细菌混合感染。
5.2球虫耐药性的日趋严重是导致药物防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常更换抗球虫药物非常重要,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种抗球虫药物而产生耐药性。本病例中该养殖户由于以前使用磺胺药时效果良好而反复应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再使用时效果不佳。
5.3注重辅助治疗
鸡发生球虫病时,常引起食欲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降低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增加了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应用磺胺类抗球虫药物时也会抑制维生素B和维生素K在肠道的合成,所以应在饲料中给予补充。因此,在治疗时,可补充维生素A、B、K、E或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性物质,以起到加速肠上皮细胞的修复、止血及提高机体抗病力的作用。但在用氨丙啉、二甲硫胺治疗时,不宜添加维生素B1,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
5.4加强管理,注重预防
球虫病是一种很难根除而且危害性极大的寄生虫病,主要是靠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室内干燥,定期清粪。另外,球虫病疫苗的使用也已经越来越普遍,在育雏早期进行1次球虫病疫苗的免疫接种,就能对小肠球虫病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使小肠这一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免遭球虫的侵害,促进增重,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鸡生产成本,增加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