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湖北卷作文题解及佳作点评

2009-05-13 01:51曹振国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9年9期
关键词:太多太多老屋命题

曹振国

【真题回放】

请以《站在———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④不少于800字。

【解读】

从命题来看,今年的作文命题有三大特点:一是“命题抢眼”,让人神思遄飞。“站在————的门口”是半命题,有较大的灵活性。二是语境“形断意连”,虚实互见。题目只是“冰山一角”,那隐藏着的词语或者说内容,需要考生经过审慎思考、甄别、遴选,入“站在”与“门口”之间,形成一个特定语境,从而营造一个可见可感的情景氛围。三是在不限制中有限制。考生可以进行递进式追问,“站在”什么“门口”?谁“站在”这个“门口”?为什么“站在”这个“门口”?“ 站在”这个“门口”怎么办?总之,只要扣住“站在”什么“门口”这个语境,可以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充分展示自我精神面貌,写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质,实现有个性地写作、有创意地表达。

此题的行文方式有三种:

第一,以写“实”为主。“站在”和“门口”均理解为本意,含意具体,它是引发对过往事件、场景和细节回忆的触发点,如“站在老屋的门口”“站在车站的门口”“站在母校的门口”等,这类题目可以通过回忆往事,写出真情实感,以记叙文为主。

第二,以写“虚”为主。“站在”和“门口”的含意可以是比喻性的,如“站在十八岁的门口”中的“门口”可以理解为“起点”,“站在未来的门口”“站在机遇的门口”“站在诱惑的门口”可以理解为“面对未来”“面对机遇”“面对诱惑”等,写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准,可以写成议论文。写议论文时,要站在时代、社会和人生的高度,有针对性地议论社会问题和现象,只要思考比较深入,议论达到一定深度,就容易得高分;但若只是泛泛而谈,如以“站在历史的门口”为题,简单地拿几个古人说事儿,会陷入“伪文化”倾向的泥淖,很难写精彩。

第三,虚实结合。这里的“站在”和“门口”可指观察对象、抒写感怀或思考问题的某一角度。如“站在城市的门口”“站在乡村的门口”“站在大学的门口”等,这类题目可以既有叙述又有议论抒情,关键在于如何把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考场佳作】

站在老屋的门口

湖北某考生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喊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叹息,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拗不过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不同意,当然,爸爸也执意不肯。记得我们来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我料想爸爸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当时,我天真地应了一句 :“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便转身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点评】

作者站在“老屋”门口,追溯往事,回忆与“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的人和事,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这里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抚今追昔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写“我家”祖孙三代对“老屋”的情思,表达了对老屋难以割舍的依恋,亲切感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而有韵味,形象丰满,亮点颇多。

猜你喜欢
太多太多老屋命题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致母亲
不倒的老屋
新中国同龄人
欠父亲的太多太多
老屋
分手的温柔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