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军,张桂玉
摘要: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中体现了恩格斯对科学的理解,通过分析回答了科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科学的基础、科学的目的和科学的内在要求等。恩格斯认为科学的基础是现实;科学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科学的内在要求是追求真理。恩格斯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对我们现在科学研究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对我国当前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现实
收稿日期:2009-10-24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基金项目“恩格斯的社会科学观研究”(项目号:S080124)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育军(1978-),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哲学;张桂玉(1980-),女,安徽安庆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哲学。
一、科学的基础
科学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说道:“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P.732)现实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这是由科学的客观性所决定。科学是对客观的反映,在此隐含了两重含义:一是体现了恩格斯的唯物论,即世界是客观的,并且能为人们所认识;二是社会主义理论是属于社会科学之中的,自然也存在这样一个论断,社会和自然一样都是客观的,可为人所认识的。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那个直接吃到它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反映。”[1](P.619)这种实际冲突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具体是生产力不断地发展要求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无产阶级的壮大,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突出等。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社会主义是空想。其原因主要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P.724)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自于头脑之中,而非现实。一方面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斗争形式还比较落后。恩格斯指出“在当时刚刚作为新阶级的胚胎从这些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的无产阶级,还完全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他表现为一个无力帮助自己,最多只能从外面、从上面取得帮助的受压迫的受苦的等级”;[1](P.724)第三个方面是他们对社会的设想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脑袋,而不是现实。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从阶级和经济角度而言都没有社会主义形成的基础。“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从头脑中产生出来”。[1](P.724)他们只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和怜悯,从主观的角度设想一个美好的社会或制度,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由此恩格斯将他们说成空想。因此他们制定得越周密,就越是陷入纯粹的幻想。第四个方面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理论是空想。恩格斯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指出“虽然巴黎的无财产的群众在恐怖时代曾有一瞬间夺得了统治权,但是他们只是以此证明了,他们的统治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1](P.608)
综上所述,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这种客观基础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这也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没有客观的基础科学只是空中楼阁,最终陷入幻想或空想。
二、科学的目的
科学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上问这是不是社会主义,当我们表达这句话时或者想这个问题时,在我们的头脑里其实就有着一个对社会主义的图式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模式,即对社会主义的具体规定。但是我们通过研究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原著时,我们会发现恩格斯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做出具体的规定。他认为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模式,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一个宏观设想。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1](P.719)他认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恩格斯1890年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这样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P.693)在这之前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他说道“在所有参加辩论的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他应当也有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但是,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可是在整个辩论中我没有发现一句话是关于这方面的。”[2](P.691)可见,在恩格斯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变化发展。
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时,认为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主要是社会主义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在恩格斯看来这冲突主要存在三个方面:(1)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2)同时由于上述矛盾又体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冲突必然要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2](P.753)这个任务必然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来完成,通过取得国家政权,并把生产资料转变为国家财产。这样生产力才得以解放,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人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这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解决现实社会冲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王海峰阐述得极是,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提供未来社会的任何固定发展模式。它只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关注如何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3](P.1-4)
由此可见,科学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定理只是科学在一定阶段上的结果,科学的目的是不断解决现实问题。一旦我们将科学看做一个既得的模式、定理或者组织,这必然违背科学的初衷。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恩格斯认为“科学就是研究我们不认识的东西”。[1](P.724)对这个结论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否则,我们必然陷入形而上的境地,科学也就僵化静止不前。
三、科学的内在要求
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探求世界的规律是科学的内在要求。恩格斯之所以认为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成为科学是因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1](P.740)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史前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和“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建立,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因素战胜了封建制度。根据这个规律,资本主义就存在着灭亡的因素。同时恩格斯根据马克思运用剩余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本身对人的奴役的根源,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正是在对工人阶级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中实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正是建立在这种占有的基础之上,从而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来源,无产阶级必然担负推翻资产阶级的重任,建立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1](P.760)
通过分析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中对科学的基础,科学的目的和科学的内在要求等问题的回答,所显示出来的对科学的理解,对当今国内科学界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恩格斯对科学的理解,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从现实人的生活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解决现实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这必然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体现了科学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断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体现了科学的目的。可见科学发展观恰恰印证了恩格斯对科学的理解。
其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而言,一方面促进其理论层面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说,社会主义不是具体的规定,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因此必然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不断发展更新,这是一个科学理论的本质要求。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空谈的理想,它是不断解决现实社会的现实矛盾。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地解决我国现今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只有从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问题入手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入手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才符合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海峰.作为“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8,(5).
[责任编辑: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