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铁路与近代苏州商业区的变迁(1895-1937)

2009-05-13 08:34秦猛猛
世纪桥·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轮船苏州铁路

摘要:自中日《马关条约》开辟苏州为商埠后,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在苏州出现,缩短了同周边地区的“经济距离”。轮船、铁路的通行刺激了苏州经济的复苏,为苏州带来了新的商机,推动着苏州商业区向近代商业街区转变,带动了阊门商业区的复兴和观前商业区的崛起。同时,轮船、铁路也改变了苏州商业区的布局,形成了两个商业中心并存的局面。

关键词:轮船;铁路;苏州;近代商业区

收稿日期:2009-10-17

作者简介:秦猛猛(1985-),男,山东宁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将苏州辟为商埠。苏州开埠后,轮船、铁路相继在苏州通行,加强了苏州同周边城市、乡镇的联系,缩短了苏州同周边地区的“经济距离”。从1895年到1937年这40多年的时间里,轮船、铁路带来的影响慢慢改变着苏州古城,推动着城市功能区由传统向近代转变。以商业区受到得影响最大,变化最为显著。

一、苏州轮船、铁路的通行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轮船攫取了航行内河的权利。不久后,清政府也放宽了对华商开办轮船公司的限制,中国内河航运业得以艰难起步。苏州地处上海之侧,水系贯通、经济发达,吸引了众多的轮船公司开辟苏州航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苏州轮运航线已经发展为以苏沪线、苏杭线、苏嘉线、苏锡线为主的数十条。东至上海、南达杭州,西过无锡、常州抵达镇江,北经常熟接长江,乃至偏僻乡村以及孤立于太湖之中的东西山麓,都有固定的小轮航线。苏州(吴县)可通航里程为337公里,占江苏省的7%,位居全省第一。[1](P.68)

1903年7月,沪宁铁路开始修筑。1906年,苏州至上海段先行通车,1908年全线通车。苏州站“在府城北郭外,站有地道,翼以两月台,由东往,由西来,皆从地道行。站以内有办事处,外设官厅、男女候车室,规模宏备,屋宇壮丽。总站以下第一完善之站所也。”[2](P.27)1930年初,苏州铁路站开行客车11-13对,日均上下旅客5701人次,[3](P.564)上下车人数基本相等。沪宁铁路加强了苏州同沿线城市的联系,促进了苏南地区区域经济联动。经过苏州的另一条铁路--苏嘉铁路,于1935年2月动工修筑,4月25日全线接轨,1936年7月15日正式通车。全线长75.7公里,设有苏州、嘉兴等八站。每日自苏州至嘉兴,及嘉兴至苏州,各对开客货混合列车4次。[4](P.16)苏嘉铁路的修筑,使江浙之间的运输状况大为改善,大大节省了由苏州去往嘉兴以及杭州的时间。

二、轮船、铁路与阊门商业区的复兴

阊门地处苏州城西北处,内靠古城,外连大运河,是苏州城内外交通的要道。明清时期,阊门外的山塘街、南濠街商铺密布,十分繁华。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在阊门地区发生激战,战事严重损毁阊门外的商业街区,自此商业发展陷入困境,长期难以恢复原貌。

市面的恢复有赖于商业,商业的繁茂则离不开运输。苏州开埠后,上海的外国轮船公司纷纷开辟苏州航线,与此同时苏州绅商也开始经营轮运业,沪苏之间轮船往来日益密切。轮船开行后,苏州出现了“凡从前之搭民船者,无不愿搭小轮之拖船”[5](P.156)的景象。许多轮船公司选择地处城内外交通要冲且码头众多的阊门外作为停靠地点,特别是阊门外有“黄金码头”之称的万人码头,更是吸引了戴生昌、公茂、招商内河等多家轮船公司的小轮停靠。

1906年沪宁铁路上海至苏州段先行通车,环城马路也在随后完成。在城北平门开辟前,从铁路站可乘人力车或马车至阊门进城。阊门成为火车站与苏州城之间人流和货运的中转枢纽,商贸运输和批发市场的地位再次凸显。

轮船、铁路的通行首先为阊门带来的是旅社业的兴起。“轮船通行,商贾游客往来不绝,阊胥门外沿城河一带,纷纷设客栈”。铁路通车和大马路筑成后,“旅客群相趋之,而阊门外一带市面顿时繁荣,于是旅馆业兴起,如利昌、第一、老苏台、新苏台、惠中先后创设”。[6](P.32)在这些新开设的旅馆中,菜馆、酒馆、茶馆、妓院亦随之发展,带动了整个商市。根据1919年的资料,阊门“商市以经营绸缎、棉布、棉纱、洋广货、皮货、玉器、扇子、鞋帽等为主,另外还有五六家银行和钱庄”,“有无数的洋货店、旅馆、茶馆、饭馆、妓楼,极为繁华”。[7](P.121)随着苏州经济的慢慢恢复,这里已经成为苏州最繁华的商业地段。

轮船、铁路的通行也改变了阊门商市的分布。轮船开行带来的商机,使破败的商市开始缓慢恢复。铁路的通车和环城大马路的筑成推动了阊门商市的分布变化,一批新的商业街市发展起来。

清末民初,阊门商业街区主要集中在“三路一街”。

火车站至盘门外日本租界的环城马路是当时苏州最大的一条路,故苏州人称之为“大马路”。建设大马路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连接火车站和日本租界,用以促进租界的繁荣。结果却恰恰相反,阊门商业区的强大吸引力,使租界的许多商户甚至日本商店、旅店都迁移到阊门。[8]( P.110)租界的发展就此陷入停滞,阊门则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借助交通带来的优越地理位置,大马路自然就成为了商户聚集之地。

石路是这一时期在阊门地区新兴的一处商业地带。石路连接大马路和轮船码头,处于铁路和轮运两大交通方式的影响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故在兴建时,就有义昌福菜馆等纷纷迁来择址开业。随着石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石路这一名称已经成为了阊门外商业区的代称。1912年,石路地段(包括上塘街、大马路、横马路)已有各行各业商号320余户,大马路有美、英、法、日等国的洋行、公司10多家。[9](P.729-730)石路凭借水路交通的便利,30年代更为繁华,蜚声沪宁线。

三、观前商业区的崛起

相比阊门商业悠久的历史,观前商业街区形成的时间比较晚。1860年的太平天国战事严重破坏了阊门商业区后,原在阊门经营的商人一部分转移至上海,一部分则迁至城内玄妙观。至光绪末年,观前已有20多个行业近60户商铺。[9](P.729)民国初年,观前“大小商肆首尾相接,颇为繁盛”。[10](P.121)观前地区位于苏州城区,由于城内道路狭窄、交通不畅,所以同城外河道、铁路的联系较少,获得的商业激发效应相对较小。在轮船、铁路通行后的长时间内,观前商业繁华程度逊于阊门。1927年,观前商业有40多个行业,120余户商铺。[9](P. 729)

1927年,苏州市政筹备处成立,组织制定了苏州近现代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城市规划--《苏州工务计划设想》,并于随后实施。在工程第一期中,以整顿城区道路为重点。1927年至1930年,在城内改建和拓宽了两条循环交通道,其中一条是从铁路站经梅村桥重辟平门,拓宽护龙街(今人民路)向南到观前街西端的察院场,折而向西,拓宽景德路,与城西新阊门相通。这条路沟通了观前街同铁路站及阊门外码头的联系,铁路、轮船的辐射影响可直接覆盖观前街。自此从火车站可经平门入城,不必绕行阊门,沿护龙街直达观前,由观西进入观前的人逐渐超过观东。交通的便捷立即吸引当时众多的商号迁来,促成了观前地区的真正繁荣,地价也随之上升。1929年,观前街地价已达到每亩15000元,[11](P.8)是苏州城地价最高的地段。

交通的通达促进了观前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则日益暴露了观前街市的狭窄。为解决观前商业街道路狭窄问题,1930年,观前街实施拓宽工程,历时一年半,于1931年十一月全部竣工。[8]( P.142)拓宽工程的完成改善了观前街的商业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商店迁来此地。1932年,观前街已经有商店65种,265家。随着城市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观前街除保持经营传统商品的老店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行业,如照相馆、西装店、电料行、洋镜店等。

拓宽后的观前街成为苏州金融中心。轮船、铁路通行后,苏州同周边城市尤其是上海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苏州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吸引了上海银行业的注意。原设在阊门的银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观前街的拓宽,纷纷迁到观前,集中于观西地区。观前街遂成为苏州的金融中心。

在这个商业区中,分为不同的商业活动区,主要有以宗教、小吃、杂耍、算命、游乐活动为重点的“玄妙观地区”;以传统零售、服务和饮食为特色的“观东地区”;高级金融区和高档商业区集中的“观西地区”;戏院、剧院、影院和书场组成的“北局广场”和餐饮业设施汇聚的“太监弄”。[12](P.274)观前街已经取代阊门成为苏州最大、最繁荣的商业街区。

苏州开埠后,轮船、铁路的通行为阊门商业区的复兴提供了消费力量和货运商机,城内交通条件的改善则为观前商业区带来了来自城外轮船、铁路带来的商业激发。铁路、轮船为苏州商业区的复兴带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和新兴机遇,于是传统的商业街市逐渐转变为若干具有现代商务中心特点的新型商业区。

轮船和铁路的通行直接推动了苏州商业活动的近代化,并改变了原先以阊门商业区为主的商业布局。自此,苏州城市商业区结束了阊门商业区独大的局面,形成了两个商业中心并存的布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江苏建设季刊[J].第一卷第一期,1934.

[2]曹允源等.吴县志卷30,公署3[M].1933.

[3]陈晖主编.苏州市志:第一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申报[N].1936-9-1.

[5]陆允昌编.苏州洋关史料[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王稼句编.苏州旧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7]姚伟译.苏杭概况•苏州[J].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1).

[8]朱宏涌.漫话苏州商市变迁和观前街的发展[J].苏州经济史料(内部资料),1988,(1).

[9]陈晖主编.苏州市志:第二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0]姚伟译.苏杭概况•苏州[J].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1).

[11]苏州市政府土地科编.苏州市地价调查及统计[R].苏州市政府土地科出版,1930.

[12]陈泳.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三)——传统城市的近代新型商业区[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建武]

猜你喜欢
轮船苏州铁路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一艘大轮船开来了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走迷宫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