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敏
健全的人格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随着学生身体的急剧发育,心理也趋向成熟,可塑性很强,因此必须特别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学认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健康心理的习得、完美人格的形成,不是依靠外在的强迫来完成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感悟、批判,反思从而得到提升的。
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情感、意志、性格、信念、团队精神、自主精神和世界观等都能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情感,养成健全的人格。
我们通过思想品德学科探究活动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格:
一、增强自尊自信心理
自尊自信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而自信心来自于成就感。让学生取得成功的体验是获得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思想品德学科的探究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种种框框,拓宽了学生成功的渠道,使他们的自尊自信心理得到满足。
1、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探究主题、自己设计参与探究活动,自行解决探究过程遇到的难题,容易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2、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活动遵循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处于合作者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在接受知识同时获得了自尊心的满足。
3、体现多元性的评价方式。探究活动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更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自己潜在的价值,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价值观,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制定班规的探究活动,教师让学生在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基础上,根据自己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规范班级同学行为的班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其中的一个参与者,只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由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组长进行整理,归纳。教师安排各小组把最后汇集的班规内容在课堂内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选整理出学生认可度较高的几条内容,向班主任建议作为班级的班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产生了一种成就感,自尊心得到满足。
二、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当前的初中生由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往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弱,而探究活动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可以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
1、合理分组取长补短。合作可以使参与者贡献出自己的经验,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探究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在开展活动前必须要合理分组,在分组时既要考虑人数的多少、又要考虑优生和差生、男、女学生的交叉搭配,分组后要明确分工。这样才能博采众长,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得到共同提高。
2、实践锻炼提高能力。在思想品德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多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而探究活动把全体学生置于开放、动态的社会环境中,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多向沟通和接触中,认识世界,体验和感受生活。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3、发展个性完善自我。探究活动体现了尊重个性发展和适应合作学习的需要,在活动中,既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发挥各自的特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情感得到最大发挥。
八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居民遵守交通法规情况”的调查,学生分小组,在分工基础上,通过上网查资料,去交通管理部门采访、向路人作调查等种种手段掌握多方面的资料,还拍摄了车辆和行人闯红灯等的照片。在活动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在同他们打交道中,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了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历来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触及到大量社会问题,这使得他们不仅在活动中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学会了关心社会的进步、民众的生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大大增强。
1、贴近现实生活。思想品德课探究活动是把一些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掌握并上升到自觉的行为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各年级所学的不同的政治理论和应该掌握的知识,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和贴近社会生活的综合性的问题。
2、强调情感体验。学生由认知上升到情感直至行动必须要有个过程。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活动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更注重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帮助学生从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从思想和情感上达成共识,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以及人格的日臻完善,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3、凸现德育功能。探究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给自身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基础上,学会对现象的思考,即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有利或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与行为的正面或负面的作用进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丑陋现象的憎恶,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在思想品德课中,组织开展“食堂吃饭时浪费现象的调查”的探究活动,由于调查的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的事,很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尽管平时学生也每天看到这些浪费的现象,但是当他们通过小组调查把每天、每月、每年造成的浪费以表格和数据汇总显示出来时,还是会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些自己亲手收集、亲眼所见的现象比教师的说教都更有说服力。参与这一活动后真正使学生不仅自己减少了浪费的现象,有的还成了积极的宣传者。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活动成了学校德育的又一有力阵地。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一种本质追求。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精神勃发的时期。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而探究活动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
1、活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显示了它的开放性,它打破了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跨越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学科课程内容范围,能使学生获得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2、目标的拓展性。探究活动是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先要确定一个探究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然而在完成既定的探究目标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目标的动态性。
3、手段的多样性。教育学家施瓦布曾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探究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显得更加的生动活泼。学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座谈。实地考察、上网测览、图书馆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来发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关于“本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时,学生组成小组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制定计划后,利用双休日等时间到居住地进行实地观察,在调查采访了有关部门和村民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和小组讨论,确定了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提出多项治理环境污染的办法和建议,在此过程中还用到了不少化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使建议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五、对改进思想品德课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创设探究活动的条件。开展探究活动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资源和条件,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在活动中,教师要协调好各种关系,创设好各种条件,如开放学校的网络资源等,为学生的活动开好绿灯。同时思想品德学科的探究活动如何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更好地进行整合,使之取得更大的实效,这些都是每个政治教师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性。探究活动不是为探究而探究,一定要强调实效性。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操作中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探究能力,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层次的,由远即近。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和贴近社会生活的问题。探究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可以实现的。此外,还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及其周边社会、社区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探究活动。
3、力争获得社会和家长的支持。探究活动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外,大多数时间需要安排在课外。在活动中也需要得到社会的配合尤其是家长的支持。由于受因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参加探究活动的意义可能还不能真正认识,一些家长只重视完成学生的文化作业,认为探究活动只是一种游戏,是在玩,是浪费学习时间。这些都会有损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认识加大宣传的力度同样是摆在每个政治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同样,在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在知识和才干得到增长同时,人格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