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英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主题探究活动体现的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是非的明辨、问题的分析能力、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上。本文尝试基于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就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必要性进行论述。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思想基础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但教育的形式、方法单一,而且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能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高临下地灌输,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否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点,使思想品德课变得呆板、枯燥无味。
时代的转变,教育的模式和观念也应该因应时代而有所改变。不少教师认为:教材非改不可,以前的内容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现在更需要有价值的、有用的内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的确,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有助于我们把“重知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理念、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把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创新者和实践者,从根本上丰富学生的情感、端正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等综合素质,促进其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开展效果良好的主题探究活动,不但对学生、教师极具促进作用,对全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理论基础
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的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这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基于一定基础知识下的有所突破、有所发挥。创新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创新,这就是否定了不加思考全盘接受的学习模式。但创新精神需要培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结合实际情况去实践、去验证从而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这不但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也就让个体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学生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必然让教师的教学同样具有探究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探究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究学生总体特征和个体特点,因材施教的同时也必须探究确定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方法。从这一点说,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层面,在这一层面上起到了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
(三)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客观要求
联系生活实际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也就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过往的做法无非是根据课本罗列的观点引用具时代感的案例,以达到课本上的理论、观点得到实际生活的印证的目的。这种方法固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主参与学习,也完全抹杀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否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下,采取观察发现、探索争鸣、调查研究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联系生活实际的目的?在这一问题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给予了我们答案——开展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探究活动。
(四)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
纵观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学生记得基础知识牢固,这是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学生所不具备的。但是,一到实践的环节,我们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而美国的学生则成果累累。我们的学生在国际上的各种比赛中屡屡获奖,可是为什么不能在诺贝尔奖中获奖?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动手能力,缺少实践能力,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主题探究课的设置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学生在做主题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相互的合作,需要自己去探究新知识,拓展知识面,这无形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能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前,我国学校中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习是被动的。而主题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学生不用在课堂中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进设区,在相互的合作中体验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各种形式的展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学习是主动的,是学生们非常欢迎的。因此,从锻炼学生的能力的角度和学生实际需要的角度,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是势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