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文明时空观的特征

2009-05-13 08:10
探索 2009年2期
关键词:虚拟化时空

杨 沐

摘要:信息文明的时空观,从时空的显现形态上看具有无形化、多样化、互动化的特点,从时空的范围上看具有无中心和绝对的开放性的特点,从时空的总体特性上看具有人性化和虚拟化的特点,这三方面构成信息文明时空观的总体轮廓。

关键词:信息文明;时空;数字网络;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2-0107-05

在信息革命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之际,我们所置身的时空形态也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动,这种变动具体体现在时空的显现形态、时空的范围、时空的总体特性上都出现了新内容和新变化,对这些新内容和新变化进行梳理和总结,一种不同于以往文明的新时空观便得以全幅呈现。

从时空的显现形态上看,信息文明的时空观具有无形化、多样化、互动化的特点。

时空的无形化是指在信息时代时空的物理性状近乎消失,时空是以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方式而存在,时空由物理之实走向数字网络之虚,这种由实而虚具体体现在:其一,市场的虚化。市场不仅意味着一个看得见的实际存在的场所,相反愈来愈以数字网络的抽象形式存在,如网址、信息中心、电子商务系统等,以至银行家里斯顿在20世纪90年代初毫不夸张地写道:“新的世界金融市场并不存在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出的地理位置,而是由遍布全球的交易大厅中的20多万台电子显示器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其二,交往的无间距。在信息时代人们的交往愈来愈依赖互联网,在网上我们可以与千里之外的人合作、游戏、聊天、娱乐,时空的障碍不复存在,而且网上交友也不受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的限制,总之一切有形的束缚被解除了,交往成为人们精神、情感、意愿的自由表达、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其三,生产的非物质化。生产中知识、信息的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一方面,劳动者处理的对象是数据和信息,因此他也就能从工厂流水线中独立出来,不再受生产的地点、工序、流程等具体的时空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生产的非物质化,也相应地使财富的无形资产增殖。托夫勒就认为:“像康派克、柯达、日立和西门子这类公司的真正价值更多的取决于其雇员头脑里和数据库里的主意、见解和信息,以及这些公司控制的专利,而不取决于它们拥有的卡车、流水线和其他有形资产。”其四,虚拟实在的出现。虚拟实在是利用电脑、多媒体以及先进的传感材料合成的数字化、虚拟化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获得近似现实、甚至完全逼真的体验,我们可以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着各种不同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如回到古代、走进未来、邀游星空等就是如此。可以说通过虚拟实在,我们生存的空间扩大了,我们创造出了既脱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新的时空形式。

时空的多样化是指在信息时代时间和空间以多种形式存在,它不像工业文明那样只有一个同质的、单一的时空。时空的多样化包括时间的多样化和空间的多样化。时间的多样化主要指:第一,物理时间的非单一化。在信息时代人们发现各种不同的时间在宇宙各地按照不同的规则运行,其流动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与工业时代只有一种“标准时间”可以说大相径庭,尤其是在微观领域里更是如此,英国物理学家泰勒就告诉我们:“微观的时间观念和巨视(肉眼所见)大不相同。”“哥伦比亚大学的费恩伯格(Gerald Feinberg)博士甚至假设有一种速度比光线还快的分子,叫做‘tachyons……对这种分子而言,时间会倒流。”第二,虚拟时间的存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在实在的物理时间之外,也感受到网上世界和虚拟实在的时间,这种时间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在网上尤其是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遨游古今,经历春夏秋冬,感受无穷多的时间形式,尽管这种时间是数字化的,但是如果网上的体验与现实的切身感受并无不同,如在北半球的冬天上网能同时感受到南半球的炎热,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肯定自己已置身在另一个半球、另一个季节:所以数字化的时间也是有真实效应的,它丰富了我们关于时间的体验。第三,时间的弹性化。传统工业文明的时间是刚性的、机械的,人们早九晚五地按时上下班,机械地遵循生产和工作的既定程序,有同一个时间标准。而在信息时代这变得不必要了,因为信息时代劳动者更多地从事智力和精神性的活动,他在任何时候上班并没有什么质的不同,因此根据自身情况在一定限度内自由选择自己工作时间的“弹性”工作制度就应运而生。弹性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传播开来,据统计到了1999年,美国大约有76%的雇主为员工提供不同形式的弹性工作制。弹性时间使员工能自行统筹安排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时间形式,时间的统一模式被打破,时间本身成为多样化的。空间的多样化主要指现实空间的高度分化和网络空间所带来的空间多维化。前者是指在信息时代,大市场、大规模、大批量生产被小市场、小规模、非批量化生产所代替,这就造成诸如:市场被微分,今天的商人不仅注意到了市场的小份额,也关注市场的“微粒”——家庭单元,甚至个人;生产规模小型化,大公司变小,小公司层出不穷;产品无限多样化,同类产品也不雷同,花色品种繁多。这一切无疑使我们现实生活的空间被高度分化,空间形式趋于复杂多样。后者是指电脑网络技术带来了网络空间、虚拟世界,这一方面造成了现实空间的两重化,即我们不仅生活在实在的物理世界,也生活在电脑网络的数字世界之电,而且实在的世界还在不断缩小,网上的世界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本身就是多种空间形式并存的空间。在网络中我可以随意调换空间、切换画面,我可以同时登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网址,也可以同时与许多不同地点的人聊天。也就是说我既在此,又在彼,如同一个人分身有术同时占据着多个空间,而且这种占据也越来越趋于真实。尼葛洛庞帝生动地描绘道:“现在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假如我从我波士顿起居室的电子窗口(电脑屏幕)一眼望出来,能看到阿尔卑斯山,听到牛铃声声,闻到(数字化的)夏日牛粪味儿,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我几乎已经身在瑞士了。”

时空的互动化是指在信息时代人与时空形成了双向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人越来越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设计时空,创造属于自己的时空世界。另一方面时空也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成为对象性的人。就前一方面而言,在信息时代由于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全面普及,人类的时空设计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这不仅是指在电脑网络领域,我可以任意选择时空,突破地域、时差的障碍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娱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爱好,营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小天地。而且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时空设计也趋于无限化,如产品的式样、规格、款式就呈几何级数增长,以至“一个WalMart超级连锁百货店可以向购物者提供十一万种不同类型、不同尺寸、不同式样和不同颜色的产品,任君选择。”

还有由于电脑的介入,顾客本身也可以直接进入到生产过程中。今天有少数行业就已经进步到顾客直接把规格送人制造商的电脑,然后由电脑控制生产线,在这里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人们不再是接受某种既定的时空规格,被动地受时空的宰制,而是以一种非常主动的方式,投入到生产进程中,设计和创作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时空新形式。就后一方面而言,随着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愈来愈高,时空开始智能化、人化了,甚至成为一种“人化物”。这一点在今天的电子住宅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电子住宅由于在建筑物上安装了人工神经系统、传感器、显示器和其他由计算机控制的设备,使它具有了人的特征。这种住宅通过编程,不仅能够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而且还能如家庭主妇一样根据市场价格合理地利用各类设施,如在电费价格高时尽量少耗电,而在价格低时,再去完成高耗电量的工作。显然对这类具有神经系统的建筑来说,正如未来学家米切尔的一段话所说的:“我们的高楼大厦将变得越来越不像低等的原生动物,而更像我们自己。我们将不断地与它们进行相互作用,并逐步把它们看作是用于居住的机器人。”

从时空的范围上看,信息文明的时空观具有无中心和绝对的开放性的特点。

无中心在空间上是指没有中心和边缘的区分,处处皆中心;在时间上是指时间失去方向性具有可逆性,无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时时都一样。先就前者而言,在信息时代,由于电脑网络技术在生产中的普及使传统的规模经济效应丧失殆尽,而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又切断了以往把大公司绑在传统大城市的束缚,再加上由于产品信息、科技含量的提升,带来的产品的小型化和公司的“瘦身”,这一切使得生产能够从高费用的都市中心向外分散,从而更进一步降低能源和运输成本。这种无中心的分散化与工业时代的集中化形成了反差,如仍在进行工业化的地区,人口不断涌入都市,但是高科技国家都已经出现了逆流的趋势。当然这种分散化与农业时代的分散化有着显著的不同,农业时代的分散化是指不能从对土地的依赖和孤立的地点独立出来,而信息时代的分散化是指脱离中心区域,没有中心边缘的区分,处处都一样,因此这种分散化是相对于工业时代的集中化而言的,它其实是一种脱离地点依赖的处处皆中心的均衡化的空间观念。即便就社会活动空间而言,这种无中心或去中心化也表现得很明显。“在前数字时代,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往往有一个中心,存在着等级。当一个人或权力集团居于中心地位时,其他众人相对而言就被‘边缘化。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权力已经分散到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其中,很大一批电脑不仅接受信息,而且生产信息,比如网页、网址,它们成了分散的中心。”而且随着网络联系的便利,以往必须进行专业协作的各环节、各部门开始从企业中独立出来,它们纷纷成为独立的公司、企业,这些公司或企业既分散了生产的过程,又分散了企业的权力,从而使得传统企业中心与边缘的等级架构趋于淡化,而且随着企业或部门中员工与领导者可通过网络直接沟通,也会导致中间阶层的消失、平等意识的增强。可以说信息时代的生产方式正在造就一种处处皆中心、实质上又等于处处无中心的新型空间社会。就时间而言,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的轰炸使时间失去了方向性和秩序感,人们习惯于这样的时间体验:“90秒的新闻、中间插入30秒的广告、半首歌、一则头条新闻、一段卡通、一角拼画、一则短讯、一张计算机打印结果……在短时间内吞下大量的讯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碎片式的、零乱的时间体验,在于时间感的形成是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紧密相关的。时间的方向性或先后只有在同一实践进程中才会表现出来,不同的两件事是不能比较先后的,如果比较也必须把它归并到同一过程、同一事件中。如用时钟来表示两件事的先后,就是把两件事纳入同一事件成为该过程(即指针显示)的先后环节。而在信息时代大量的异质性事件很难纳入到同一实践轨迹中,被同一事件公约,因而就导致了事件的失序和逻辑感、方向性的丧失。而且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其活动大都是可重演的:形象可改变,游戏可重来,死了可再生,错误可修正,生活可尝试……也就是说在事件的不断反复和重演过程中,时间的方向性和惟一性被消解,不可逆的时间被逆转了。

绝对的开放性是指时空的范围几乎不受物理边界的影响,这是信息时代时空观的又一大特点。由于信息的基元——比特是以近光速的速度传播,因此在信息时代时空的物理限制近乎消失,现实的距离不再成为障碍,对于由网络连接的电脑空间来说,每个机器之间的距离都一样,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反倒比不上软件的兼容性。这种对时空物理障碍的突破正如保罗·维里利欧指出的:“从此人们不再被物质的障碍和时间的阻隔分离。随着电脑终端和录像监测的接合,这儿和那儿的区分不再有任何意义。”电脑时空由于完全没有物理边界,人们的交往范围便得以无限扩大。按照德图佐斯(Mi-chael Dertouzos)的计算方法,“在过去的农村,你通过步行可以很快与两三百人联系上。如果用汽车的话,联系人数可跃升为数以千计。现在,计算机网络又将这个数字提高了近千倍——约为2亿左右。你可以对这个数字的确切性提出质疑,但其数量级绝对是正确的。”之所以交往范围出现这种惊人的变故,除了网络交往能突破现实时空的制约外,还在于传统的交往受人体官能的影响,如受人类视力、听力和记忆力的自然限制,而现在运用计算机交往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贮存、传播和处理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尼葛洛庞帝就举了一个光纤传送的例子:“利用光纤,我们每秒几乎可以传送1万亿比特。也就是说,像一根头发丝那样细的光纤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可以传送《华尔街日报》创办以来每期报纸的所有内容。以这样的速度来传递数据,光纤可以同时传送100万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大约比双绞线快上20万倍,真是一大跃进!而且,别忘了,我说的还只是一条光纤而已。信息时代网络这种惊人的容量和传输能力,一方面使人类交往的空间无限扩大,现实时空的屏障被完全突破;另一方面又无限地压缩了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使时空的范围近乎消失。实际上这两方面都表明在信息时代时空的障碍已不再是一种障碍,时空是绝对开放的。这种绝对开放性并不表明时空已完全不存在,已不再发生作用,而是指时空发生了形态转换,即由原来的客观形态转向实践形态,日益朝向人自由自在的活动方式复归。

从时空的总体特性上看,信息文明的时空观具有人性化、虚拟化的特点。

人性化是指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时空的物理界限被压缩或者趋于消失,时空不再具有客观形态,而是显现出“主观”的、人格化的特征。这种人性化体现在:第一,时空内在于人。信息时代的时空可以说是为人性所完全覆盖的时空。在互联网上我可以与任一地点、任一时区的人交流,可以任意选择计算机所提供的任何网址、菜单,也可

以借助虚拟实在技术进行近似“实战”的模拟训练,如果我有兴致还可以在任一地点、任一时节逗留……也就是说信息时空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存在或者说人化物,它自始至终处在我的情感、愿望和意志的控制之下,随着我精神的指向而显现或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既然我在时空中可以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能自由地选择、调动和出入任一时空,这就表明我与全部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空具有内在于人的性质。第二,时空直接显现为人的活动方式。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时空观虽然在本质上是由实践构成的,但是时空直接显现的是静态的客观形态。而在信息时代,由于同一比特可以有多个化身,因此“我”可以按不同的活动方式来获得不同的时空形式,在这里时空是动态的,是与“我”的实践相关的。尼葛洛庞帝指出:“一条讯息可能有多个化身,从相同的数据中自然生成。将来,广播公司将会传送出一连串比特……让接收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转换。观众可以从许多视角来看同样的比特。以体育运动为例。你的电脑电视可以把接收到的足球比特转换成录像供你欣赏,也可以用声音的方式来接收这些比特,让你收听体育节目主持人的转播,或者干脆把比赛的图解演给你看。”这表明以比特为基元的时空作为一种动态的时空,其形态转换是由人的存在形式、活动方式来决定的,时空的本质直接体现的是实践的本质、人的本质。第三,时空内蕴着人性的和谐。在前数字时代(包括电讯技术产生前),人们认识远方的事物或者远程交流只能通过文字或书信,而文字或书信的“写作”都更强调视觉方面,而非口头和听觉方面,这在一定意义上分裂了人的感觉的完整性,而且文字“写作”本身也缺乏互动性和对环境的及时反馈。到了数字时代,在数字网络和通讯技术合成的信息时空中,是可借助虚拟技术超距离真实地感知远方的人和物的,如能与对方进行思想、语言、行为的交流,能看到事物的形状、颜色,听到声音,闻到气味,触到软硬,虽然这些都是数字化的,但却是由人的全部感官协同参与的具有真实效应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感觉和谐而完整,人的思想和行动不分离,人自身和环境融为一体。所以数字网络时空以一种技术浪漫主义的方式整合了人性,带来了人的意义的真正复归。

虚拟化作为一个严格定义的范畴,不是指“虚假的”或“虚构的”,而是“事实上存在的”,或是“名义上是虚的,实质上是实的。”理解了虚拟化的含义,我们可以认为作为真与假、虚与实的结合体,信息时空地地道道的是虚拟化的,据此人们也称信息时空为“虚拟时空”、数字网络世界为虚拟世界。明了信息时空的虚拟特性,信息时空与精神、文化、心理时空就区别开来了。因为这些时空是“虚构的”、“想象的”、“主观的”,不具有“实存”、“有效”、“真实”的含义。同样信息时空也不同于实在的、物理的时空,因为其实存性和现实性只是一种效果上的、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信息时空的这种虚实结合的虚拟化特性,表明它其实是介于实体性时空与心理、精神、文化时空之间的一种具有中介性的新型时空形态。对于这种新型的时空形态,人们的认识确实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起初人们要么把信息时空纳入到主观的、主体性的时空范畴中,要么把它纳入到客观的、实体性的时空范畴中。当强调前者时,信息时空成了虚幻的、非真实的存在,网上的一切似乎都是虚假的,正如一句经典的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当强调后者时,信息时空变成了现实时空的摹本或者逼近,起到模拟、复制现实时空的作用,或者虽然能够对现实时空进行完善和补充,但它的中心还是以服务现实时空为目的。而在这里我们更强调第三种观点,信息时空是虚拟时空。这种虚拟化体现为客观的、实体性时空与主观的、主体性时空的有机结合,注意这里是结合而非拼凑,否则又回到二者究竟何者占主导的争论,因此信息时空应是一种独立的时空形态,是另一种“现实”。这个看法可能会遭到反驳,因为信息时空确实有模仿和重现现实的一面,但即便如此,这种重现并非低于或依附于现实,而是另一种现实,一种创造。以视频聊天为例,由于在网上可随时更换聊天对象,再加上心理安全的保证、身份识别的模糊、现实背景的淡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就使得网上交友的情境即使与现实生活情境无限接近,但环境和氛围已完全不同,是另一种现实了。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虚拟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够创造出植根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虚拟实在”的时空情境,在虚拟实在中,时空完完全全呈现出新形式,是另一种现实。这里我们以查·戴维斯设计的两项虚拟时空环境的作品——Osmose(1995)和Ephemere(1998)为例来说明新现实的生成。在这两部作品中,体验者像潜水员一样穿戴着专门的设备进入虚拟的时空环境,环境里面的事物都是基于自然风物和景观的模拟。在这两部作品中,体验者的行进是通过呼吸和转移重心来进行,如吸气会跳起、呼气会落下、侧身以转向等,之所以采取这种行进方式,是因为这种方式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渗透性,而传统的游戏手柄、指示器或数码手套则体现了环境外在于人和人对环境的控制和支配,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前者是后主客式的,后者是主客二元论的。在这两部作品所提供的虚拟场景中,“一切事物都是非物质性且半透明的——在真空之中,没有固态表面,没有硬边线,没有孤立的物体。而且,参与者可以看穿任何事物——树身、地面以及下面的树根。”不仅如此,参与者还可以进入树叶、树木、树根、河流、泥土、骨骼、血液的内部,如在树根、泥土中穿行,与河流、血液一起流动,总之整个虚拟世界是无边界的,而且在Ephemere的环境中,一切都是方生方死、无穷变化的。这两部作品所传递的理念,正如作者戴维斯所说的:“我终身的艺术设计(至今已进行了25年)是要把这个世界再现为我对它直觉感受到的样子——在表象遮蔽之下的——非物质的、相互关联的且动态的流。在这个囊括一切的流及其流动之中,事物之间通常被认为的区别消失了,内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边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进一步理解我自己的直觉并向别人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个目的是我工作的驱动力”。从实验的效果和反馈来看,戴维斯的虚拟实在作品确实创造了一种虚实结合、物我统一的新现实、新体验:“很多人都有自我存在的意识增强的体验——摆脱了肉身束缚的感觉和更强的在其身体之中的意识同时存在,看似矛盾地构成了这种体验。人们往往体验到强烈的快感,并在旅行结束时这种感觉就没有了。这使得有些参与者在旅行结束后大哭,有些甚至说他们不再畏惧死亡了。”我们之所以列举上述事例无非是想说明,无论是一般的信息时空还是虚拟实在的时空设计,都表明信息时空已再现和创造了一种新的现实,它绝不是主观、主体性时空与客观、实体性时空的一种拼凑物,而是二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就体现为心物融合、虚实一体的虚拟化状态,所以虚拟化是信息时代时空观的最本质特性,它的存在本身就直接体现了人类新实践的创造性本质。

这样我们就从以上三方面勾勒了由信息文明催生的新时空观的总体轮廓。但需指出的是,由于信息革命仍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因而我们的理论概括还远不是最终的结论,相信随着实践和生活的发展,关于新时空观的理论建设会日趋完善,并取得更多更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金华宝

猜你喜欢
虚拟化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时空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守护者之遇上攻击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浅谈虚拟化工作原理
用户怎样选择虚拟化解决方案
别再误会客户端虚拟化了
虚拟化整合之势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