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共和汉藏民族杂居村落的信仰民俗

2009-05-12 03:14才仁措
消费导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鄂博山神崇拜

[摘 要]信仰民俗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在各种民俗事项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而且信仰民俗具有一定的信仰对象,本文从宗教信仰、自然神信仰、祖先神信仰、民间俗信等方面介绍恰藏村的信仰民俗。

[关键词]村落 信仰

作者简介:才仁措(1982-),女,青海师范大学06级研究生,藏族,籍贯:青海省海南州。

一、恰藏村汉、藏融合的历史背景

恰藏村隶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汉藏杂居的自然村落,坐落于共和盆地的沙漠边缘地带,是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村落。处于同一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汉族和藏族,经过长期相互交往与影响,在宗教信仰、自然神信仰、祖先神信仰、民间俗信等方面相互吸收,交融,形成许多共同的特点。

汉族是古老的民族,黄帝、炎帝是他们的祖先,最早源于中原地带、黄河流域,汉族进入共和地区多系伴随历代王朝拓边而入。中原汉族于汉代时开始进入共和地区,隋唐时期又有许多汉人随军来此驻军和屯田,但未长期定居,大部陆续返回中原,少数留下来则与当地民族融合。而恰藏村的汉族早在民国初年,由湟中、湟源等地汉族大批迁入与藏族融合,开垦荒地。[1]藏、汉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相互同化,至今形成“融而未合,同而未化”的局面。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青海共和地区的藏族自称“安多哇”,古代汉文史籍称“吐蕃”,全国解放后统一称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恰藏村的藏族来源于青海的循化、化隆、同仁等。

二、恰藏村的信仰民俗

(一)恰藏村的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宗教信仰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多属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同时又受道教、佛教的影响,使多种信仰交融并存,并形成了崇拜、祭祀、禁忌的信仰风格。

当地的藏族信仰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最初形成并流传于我国藏族地区,是目前在青海省内传播范围最广、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在青海地区的藏传佛教又有宁玛派,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之分,当地的藏族的信仰属于格鲁派,有称“黄教”,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现在已是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派别,也是青海省内传布最广的佛教派别。对青海藏族的影响极为深远。

恰藏村的藏族家大多数人家设有佛堂,院子里栽上树干,悬挂经幡。家里专设一间佛室,放置供桌,桌上摆上佛像及供器,供奉的神佛主要是释迦牟尼、菩萨等,此外还供有宗喀巴大师以及班禅及有名望的活佛。供佛神要进行“煨桑”,所以供有佛神的人家设有煨桑台,每逢初一、十五、重要节日都要煨桑。除了煨桑,还要点酥油灯。飞扬的经幡是在汉藏杂居这样的村庄中藏族人家的一个显著特征,除了在藏族人家的院子里悬挂外,在“神山”、“鄂博”等地方也悬挂五颜六色的经幡,经幡多为布料制成,有红、黄、蓝、绿、白等颜色。据说红色象征火焰、黄色象征大地、蓝色象征天空,绿色象征江河、白色象征信徒们纯洁的心灵,当地的老人们认为,经幡会祈求神灵赐福于人间,挂有经幡的地方会是平安吉祥,不会有灾难祸患。

村里有一些老年信徒身上经常带着念珠,念珠是念“六字真言”和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老人们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边念“六字真言”,边拨念珠,信徒们认为念完一遍“六字真言”,相当于念了一卷经,所以他们随时随地在拨念珠,手中总是有那串拨不完念珠。

(二)恰藏村的自然崇拜----山神崇拜

自然崇拜的对象,是以直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对山神特别崇拜的原因。即使在后来,本地区汉族与藏族杂居,信仰多元化以后,山神仍是本地区人们主要信仰的神灵。

山神崇拜是高原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藏族受藏族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较深,苯教是以崇拜自然神为特色的古老民间宗教,尤其重视山神的崇拜,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所以藏族崇拜山神有自己的特色。以山神崇拜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是藏族文化中一套重要的象征体系,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青海人的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最为隆重。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有自己特定的山神。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山神是有地区性的,属于某个地区的群众,只能供奉本地区以内的山神,恰藏村及周围的人群,有自己的山神,高原多山,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崇山峻岭几乎比比皆是,那些险峻的山峦,都被视为有神祗存在。

恰藏村北靠青海南山,周围多山,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对山的崇拜和山神的崇拜较多普遍,认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山神各有各的名称和来历,当地人所祭祀的山名为哈土山,所崇拜的山神叫“哈土”山神,“哈土”山神不仅仅属于该地区,是与沙珠玉乡周围邻近的几个乡共同享有的。听当地老人讲,哈土山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哈土是一人名字,他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一次经商路过此地,被强盗抢劫并杀害于此,因此人而得名为“哈土山”。当地的汉族藏族都崇拜哈土山神,据说哈土是外来人口,比较佑护外来人口。所以当地人迁出时都要进行“煨桑”活动,告知自己将离开此地,并祈求山神继续佑护。

祭山神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是人们主动的祭祀,并且是集体祭祀,沙珠玉乡以及邻近的几个乡镇的群众每年农历六月十七这天,聚居进行盛大的祭祀“哈土”山神活动,除了藏族祭祀外,当地的汉族也在信仰山神,汉族藏族共同祭祀哈土山神,这种祭祀祈愿活动本是藏族的风俗习惯,该村的两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汉族逐渐也接受了藏族的这种风俗习惯,靠“祭祀”这一个特殊的民俗行为有了认同感,有了共同祈愿还愿的需要,最终结成了一个信仰同化了的俗民群体。[2]

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神掌管着一个地区的风雨和祸福,主宰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保佑着人们。所以祭祀山神是为了表达对山神的崇敬并祈求继续得到它的佑护。而且祭祀山神有特定的祭祀场所,就是青海几乎到处都有的鄂博,鄂博被看做是山神的住宿的地方,在人们的心目中及其神圣的,把鄂博设于山顶,与砖块、沙土堆积而成,据当地人说,哈土山的鄂博是都秀藏族部落的头人所建,建立时间也无从考察,哈土山上的鄂博高约有12米,直径约有4米,在鄂博中间插一支箭,此箭并非一般的箭,选一只柳树,做成箭似的形状,再把这只箭涂上五颜六色的漆,在箭头上还要插上形状似羽毛的木板。在鄂博旁边堆砌石堆,并在石堆上插上经幡,挂上哈达、五颜六色的布条等,祭山神要进行煨桑活动,所以还要在鄂博的旁边用砖块或沙土建一煨桑台。煨桑是点燃柏枝、酥油、炒面等混合物,让其产生有香味的烟雾。为了达到敬神的目的,祭祀必须要煨桑。当地祭祀山神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准男性参加,不允许女子参与祭祀活动。

除了祭祀哈土山神外,当地藏族还有进行朝圣转山活动的习俗,每逢藏历猴年当地人都要赶往青海省兴海县中部的赛宗山朝拜转山,以祈求山神赐福佑护,保佑人畜平安。

(三)恰藏村的自然崇拜----水神崇拜

青海境内河流纵横,长江、黄河和澜沧江都发源于此,青海湖也似一面明镜镶嵌于青藏高原。人们认为青海湖中有神灵,视它为水神,每年都有隆重的祭湖仪式和转海仪式。青海湖古称“西海”,北魏开始称“青海”,藏语称其为“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蓝色的海洋、青色的海等。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朝拜的人几乎常年不断,近年来,大多人开车转湖,也有人虔诚地跪拜,尤其是每逢藏历羊年,前往祭拜的人更多。

(四)恰藏村的自然崇拜----火神崇拜

火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火以其燃烧的特殊性质和它在人类生活中不可代替的多种功能引起人们对它的崇敬,在日常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祭祖、敬神等活动中,都离不开点灯、煨桑、烧香等仪式,事实上这种仪式本身蕴含着对火和火神的崇拜。[3]

本地不论是汉族人家,还是藏族人家,都将与家中有关火的灶神视为火神的代表加以祭拜,称其为“灶神”。每年年终时都要举行专门的祭祀仪式,当地的

汉族藏族人家在腊月二十三为祭灶王爷日。

三、恰藏村的祖先神崇拜

祖先神是人类把自己已故的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有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观念,所以认为祖先灵魂是家族、家庭的保护者。当地至今还没有专门设祭拜祖先的祠堂,所以祭祖活动都在墓地进行。内地的汉族一般在清明节扫墓,祭奠先灵,当地的比较隆重祭祖活动是“田社”春祭仪式。(注:田社是当地人的称呼,该天定在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日这天。)扫墓祭奠先灵,当地的藏族受汉族的影响,也有“田社”扫墓祭祀祖先的习俗。

四、恰藏村的民间俗信

(一)汉族崇尚红色

汉族的传统观念比较钟爱于红色,在汉族的色彩崇拜中红色是欢乐、喜庆、忠诚、正义、顺遂、成功和进取的象征,京剧中用红色脸谱代表这个人物的正义,汉族喜好用红色来形容热闹的场面为红火的场面,把受宠信的人称为“红人”,其他诸如走红运、发红榜、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的说法。“红”在汉族的习俗中,还往往同女性联系在一起,“红颜”指的是美女的容颜,为男女结合而穿针引线的媒人称为“红娘”。 在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抬的是红轿子,新娘从头到脚的穿戴是清一色的红;在举行婚礼的堂上,挂着红灯笼,铺着红毡垫,点亮红蜡烛,时至今日,在汉族的婚礼中一直延续着在婚礼中以红色为主色调,汉族认为红色是表示喜庆的色彩。

(二)藏族崇尚白色

藏族群众有崇尚白色的习俗。白色是百色之集大成,是最动人、最美丽的颜色,白色象征纯洁、无瑕、忠诚、喜庆、祥和、善业和正义,在藏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崇尚白色的文化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感觉到,房屋墙壁刷白灰,给酒壶、酒皿系上哈达或羊毛,在要道山口的石堆顶端放上白石等等,只要留意就会发现无处不见白色崇拜的印记。藏族人历来认为洁白、无瑕最能表达和象征人们真诚、纯净的心愿。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洁白的哈达,以表达自己真诚、纯净的心愿,哈达早已成为藏民族这一深刻文化心态的重要媒介和载体。藏族的崇白习俗还表现在礼仪文化中,在朝圣佛祖、拜见活佛、婚庆嫁娶、探亲访友、馈赠礼物、节庆活动等一切的礼仪庆典活动中都要献洁白的哈达,哈达是藏族人们表达最崇高的礼节。白色在汉族认为是不吉利的色彩,在藏族心中却是高贵和纯洁,汉族对白色的忌讳与藏族对白色的喜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崇拜、不同的民族特性、不同的礼仪文化,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虽然当地的汉藏两个民族身处于同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但他们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同而为化,融而未合”的局面,而这一点可以在二者对色彩的喜好上反应出来。

当地的汉藏民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他们在信仰上表现出了趋同性的倾向,但各自尽量地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有的信仰民俗。

参考文献

[1]共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共和县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3页

[2]《民俗学原理》乌丙安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56页

[3]《中国民俗大系,青海民俗》赵宗福 马成俊主编甘肃人们出版社 第252页

猜你喜欢
鄂博山神崇拜
山神的酒
鄂靖文:“跑龙套”的姑娘终于熬成了女主角
我崇拜的那条“龙”
鄂靖文:不放弃的“跑龙套”姑娘,逆袭成为“新喜剧之王”
山神的孩子
当代裕固族鄂博祭祀的复兴与变迁
——以肃南县明花乡“小海子”鄂博为例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鄂博联校制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