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图对当代“80”后青年新的婚恋现象作一番分析和厘定,对于当代青年的网恋、试婚同居、婚前财产公证、“丁克”现象以及独身问题等新婚恋观念和思潮予以探讨。
[关键词]当代青年 婚恋现象 “80”后群体 婚恋观
作者简介:郭娟娟(1983-),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
引言
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以“80后”群体为主,他们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不人云亦云,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但青年自身的道德理性不成熟,主体角色不明确,又受到西方和现代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婚恋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婚恋现象和思潮。
目前国内外在婚恋方面的研究多是价值观、行为状态问题方面的分析研究,多以事实描述为主,以客观评价为主,侧重于价值、道德心理取向,大多是单向式的研究分析。而当代正值恋爱婚姻期的青年,属于“80后”这样一个独特的群体。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给他们婚恋观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当代“80后”青年群体身上所出现的新的婚恋现象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做此类研究。
一、“80后”青年的新婚恋现象分析
在中国传统社会,婚姻是为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传宗接代、抚育后代是传统婚姻的道德基础。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今天,大多数年轻人对婚姻的期求有所不同,对他们来说,婚姻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性、经济或生育子女,而是为了满足心理的需要需要陪伴、感情上的倚托、友谊,最主要的是亲密和罗曼蒂克的恋爱关系,以共享人生之乐和获得幸福。[1]”
如今,社会的变迁,社会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西方价值观念的引人,社会价值体系呈多元化发展。当代“80后”青年,与以往各时代的青年相比,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思维方式受到现代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加具有独立性、变通性和灵活性。在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婚恋现象,他们的婚姻观念呈现新时代的新特点。
(一)网恋
网恋是具有新质色彩的当代恋爱的方式之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虚拟现实”世界,进而也为人类的感情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生活条件和网络生活空间。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它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的以现实恋爱为主的恋爱模式,使网络新时代的婚恋观念与行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开放,更自由,更有活力。
当代“80后”青年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能够与时俱进赶潮流,上网聊天是比较普遍的娱乐生活方式。因此,网上交友、恋爱双方通过网络“谈恋爱”的现象较为普遍, 随之网恋也就逐渐在这个群体中蔓延开来。
王焕梅等人在2008年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其中提到有关于网恋态度,16.3%的学生选择“可以接受”,12.8%的学生选择“不能接受”,70.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在回答“你是否想过要尝试一下网恋”时,47.2%的学生选择“是”,21.3%的学生选择“否”, 31.5%的学生选择“不确定”[2]。罗建英等人在2008年对于“八○”后农民工婚恋观的调查显示, 有1/4的人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网恋。大家对待网恋的态度比较宽容, 大部分人认为网恋可以现实化, 应该顺其自然[3]。
可见, 当代青年对于“网恋”的认同比例是相当大的,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抑或是打工青年群体。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通过网上交流的途径来寻找自己的知心爱人,甚至缔结婚姻,已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对此,唐魁玉认为网恋的社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浪漫性、剧化性、偶遇性和神秘性等十个方面[4]。而随着网络载体功能的扩充,网络不仅日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已日益发展为恋爱的新载体或新工具,直接冲击着传统的恋爱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社会伦理产生不可忽视的冲击和影响。比如上瘾与痴迷、承诺与信任、存在性焦虑和烦、性张力等问题,就是网恋过程中几个突出的社会心理问题[5]。
(二)试婚同居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现代生活意识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性意识的影响,当代我国青年人的性观念也逐渐走向开放,性道德观念趋于淡化,性开放从表层走向深层[6]。源于西方的“试婚”潮在当代青年中日益兴盛,这种“试试看,不好再换”的观念,使婚姻的向心力越来越小,而离心力却越来越大。
“试婚”同居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在一定期限内,以结婚为目的,以避孕为前提,没有履行法定结婚程序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两性关系[7]。近年来,试婚现象在我国时有出现,有着一定的诱惑力。虽然有人认为,试婚可以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避免因为个性、思想等差异导致的婚姻悲剧,可以满足彼此的性需要,试婚也许能够加深当事人之间的感情,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据调查可知,对于“试婚”,他们的态度是:80.7%的表示坚决反对,只有6.5%的表示赞同,“模棱两可”的占12.8%” [8]。可见,多数青年不主张“试婚”是现实的反映。
作为一种新的婚恋观念和行为,试婚不是当代人的杰作,在早期部落氏族中就已存在。当代人的“试婚”是一种文明的倒退,不符合现代婚恋伦理。正如武秀英认为的,“试婚不是一种理想的、合理的、真诚的两性性关系,同居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试婚同居是双方当事人彼此不信任、不真诚的一种事实状态,这种状态缺少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使同居的当事人之间很难在心灵深处建立起相濡以沫的夫妻关系”[9]。
(三)婚前财产公证
所谓“婚前财产公证”,是指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就当事人双方各自的婚前财产和债务归属问题达成的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给予证明的活动。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一旦夫妻双方离婚,可根据婚前公证来明确婚前财产的归属问题[10]。
1998年的“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是否赞成婚前财产公证时,五成强(52.4%)的青年表示“非常赞成”(15.5%)和“比较赞成”(36.9%),只有近两成半(24.4%)的青年明确表示“不太赞成”(18.9%)和“很不赞成”(5.5%)。此外,还有两成多(23.1%)的青年持“说不清”的模糊态度[11]。
“婚前财产公证”之所以兴起,一方面与近年来离婚现象的增多及其由此导致的财产分割纠纷有关;另一方面,它又标志着人们的个人权力意识和个人财产意识的增强。
(四)“丁克”一族
如今家庭生活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而与他人和社会无关,私生活的权利受到尊重。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逐渐进步,生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家庭生育有了新的理解,很多人认为没有孩子有助于夫妻双方专心干事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作“丁克”一族。所谓“丁克”,即已结婚且有生育能力但自愿选择不生育的人,是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DINK)之音译,直译为双收入,无子女。
2003年零点调查通过城市快速电话调查系统对京、沪、穗、汉四市1031名18至60岁市民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电话访问。结果表明:家庭模式选择目前呈现“一降三升”格局,与1997年的同题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加子女)的人数下降了11.3%,而选择丁克家庭、独身和直系家庭(夫妻加老人、老人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数分别上升了1.1%、3.9%和6.1%[12]。
从“多生”到“少生”到“不生”,不仅折射出人们生育方式的变化,而且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的嬗变,反映了当代青年婚姻家庭观的变化,个人的完善与发展成为人生的重要追求。这也是近现代以来女权主义观念的影响,是女性独立与自立的表现。
(五)独身
独身作为一种新的潮流和新的价值取向,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观念的转变,一些人视家庭为累赘、羁绊,便产生一种摆脱家庭束缚而独身的念头。当然,也有些人是因为感受到当前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望而却步。一项在全国六大城市进行的调查表明,28%的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高学历女性群体认同更高达89. 9% [13]。
二、结语
当代美国资深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在社会规范方面构成大分裂最为显著的变化涉及生育、家庭及两性关系。……两性角色的变化对文明社会的本质产生了重大影响” [14]。婚恋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迁,这是合乎规律的必然趋势。由于青年处于人生中的婚恋阶段,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是非善恶,都可通过婚恋观集中体现出来,青年婚恋观的变化同时也折射出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轨迹。所以对于新的婚恋观念和思潮的出现,我们应当慎重地思考和研究。引导也是必要的。社会舆论应当树立正确的婚恋导向,塑造正确的婚恋意识,为青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兰春明,彭萍编译,婚姻与家庭模式的选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5
[2]王焕梅,谢赛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5):131
[3]罗建英, 胡双喜, 谭银花“八○”后农民工婚恋观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8):12
[4][5]唐魁玉,过程与结果: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4):80~81、81~82
[6]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3
[7][9]武秀英,对“试婚”同居的道德评价[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0(5):86、87
[8]叶松庆,内地青年的婚恋观现状与基本趋向[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13(5):33
[10][11]吴鲁平,当代中国青年婚恋、家庭与性观念的变动特点与未来趋势[J]青年研究 1999(12):24
[12](转引)肖君华,不婚不育:一种后现代生育现象的伦理评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26
[13]都市女性“不婚族”增多[N]南京日报, 2005-01-31
[14]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