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精英教育初探

2009-05-12 03:14周志成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精英应用型

周志成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念以及一批应用型大学应运而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是否存在精英教育?应用型大学能否实施精英教育?对前一个问题,大家有争论,但总体倾向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仍要坚持精英教育;对后一个问题,论者甚少。本文仅从应用型大学一个实际工作者的角度对后一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精英与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着力点

要回答应用型大学能否实施精英教育,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精英和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着力点在哪里?

1.什么是精英

关于精英,论述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事物之最、身居高位者。日本教育社会学家麻生诚通的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中有比普通人更优秀的内在属性或者有较好的外在属性;在一定的领域内和一定的水平基础上,通过他们的领导职能可使全社会的各种价值得到增值或得以保持下去;在决定全社会的结构方面,他们蕴藏着一定的集团意识和特殊的文化财产,起主导的作用和骨干作用。

二是能力绝佳、拥有资源者。少数拥有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稀缺资源——权力、财富、知识等的出类拔萃的人即为精英,包括“政治精英:掌控公共权力;经济精英:占有财富和资源;知识精英:拥有高深知识”。

三是理想远大、追求完美者。有的论者提出:“真正意义的社会精英,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享受着他人提供的高档服务,而是他们有着远大的社会理想,有着肯关注社会基层、从社会基层做起的人生规划。他们渴求在各自领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体现出自身更大的人生价值,而不在意自己生活的享受、社会地位的高低。”

四是德才兼备、品行俱佳者。有的论者提出精英必备的品质特征:具有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具有优秀的品德,能团结并带动同事共同前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引领社会进步。

上述观点有共同之处:一是强调精英的“质”,事物之最,德才兼备;二是强调精英的“量”,高居塔尖,数量极少;三是强调精英的“实”,实有地位,现有贡献。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精英的显赫地位,忽视精英的结构,特别是行业构成,有的论者甚至提出工人、农民及服务业中不存在精英;过于注重精英的现实存在,忽视潜在的精英素养或精英意识。

笔者认为,新时期对于精英的认识应有新的拓展,在肯定精英的“质”、“量”、“实”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注重精英的行业因素,特别是政治、经济、科技以外的其他行业;注重精英的潜在因素,特别是业务能力与精神品质。应有两类精英:一是显性精英,即行业的佼佼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德才俱佳、贡献巨大。二是隐性精英,即具备精英素养的人,潜在的佼佼者,具有成为各行状元的潜质,他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

2.什么是精英教育

从词意理解,精英教育就是培养精英的教育。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理论和实践中精英教育具有双重含义: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精英教育阶段。1973年,马丁·特罗教授根据他对美国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即按照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占全部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小于15%的阶段定名为精英教育阶段。二是指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说精英教育是培养具有高超专门知识技能与强烈的责任感的人才的教育,有的说精英教育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总量基础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所说的精英教育是指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涵盖教育的全过程(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全方位(家庭、学校、社会)。因为作为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具有“量”的规定性,标志着少数人在享受教育的权利,但培养的并非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英;作为培养模式的精英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着重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意义来说,量的发展是阶段性的任务,而质的发展则是历史的、长久的任务。精英教育体现在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段,体现在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3.精英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精英教育作为一种培养精英的教育模式,二者的关系已经非常明确。在这里探讨二者关系的意义在于搞清楚培养精英的着力点。

有论者从“时态”的角度提出二者的区别:“精英是现实社会的精英,是‘现在时;而精英教育是一种培养精英的教育活动,这种精英是理想而非现实,是‘将来时。”既然是“将来时”,那么精英教育培养的即是“隐性精英”,具备成为精英的潜质;既然是“隐性精英”,那么他们可能发展成为“显性精英”,也可能成为永远的“将来时”。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明确精英教育的着力点,以保证“隐性精英”高比例地发展为“显性精英”。“精英素养”就是精英教育的着力点。“精英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德才兼备。具体讲,一要培养其强烈的精英意识,目标远大,意志坚强,能够朝着理想孜孜以求;二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注民生,关心他人,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奋斗;三要培养其扎实的业务功底,善于学习,精于创新,能够引领所处领域发展进步。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教育:应用型大学开展精英教育的前提

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要回答应用型大学能否实施精英教育,还要回答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北京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是否应该进行精英教育。回答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解决应用型大学开展精英教育的前提。

对这个问题,理论界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应开展高水准的精英高等教育,这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精英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是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禁用精英教育理念。精英教育忽略了普通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使教师和家长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方向。

三是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只能是精英教育。高等教育的选拔必定是精英主义的。只有在智力上的确高出一般学生的学生,才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这虽然未必是充分条件,但学生的智力水平的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总体而言,支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也应实施精英教育的多,支持后两种观点的少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二种观点强调教育的公平性,担心实施精英教育忽视了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影响了普通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第三种观点强调高等教育的选拔是精英主义的,必须实施精英教育。

应当说,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是否应该实施精英教育,答案是明确的、正向的,论述也很详尽,比如有的论者提出“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有必要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梳理、说明。

1.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能否开展精英教育: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

提出高等教育三阶段论的马丁·特罗指出,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可以共处一个高等教育体系,甚至共处于一所大学中。“从精英向大众、普及转变,并不是意味着前一阶段的形式和模式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相反,事实证明,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容纳更多学生,发展更加多样化时,前一阶段的模式仍保持在一些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结构不仅存在而且繁荣,在大众型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在继续起作用。”

2.关于实施精英教育影响教育公平: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行不悖

精英教育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对象是潜在的精英,为数不多;大众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对象为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数量居多。发展精英教育并不是要否定大众教育,而是在更好地发展大众教育、满足大多数群众受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要,也要满足部分受教育者成为精英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他最需要的或者说最适合于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同样,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并不是要否定精英教育,国外亦如此。比如,法国的大学校是实施精英教育的基地,只有那些高中毕业会考的佼佼者,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进入大学校学习,以保证其精英教育的主旨,而持有高中毕业会考文凭或同等学历证明者都可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主力军的综合大学报名注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还设有高级研究生院,招收已获得博士学位而继续研究的人员,任务就是培养杰出的科学理论人才和发明人才。这里的问题是在操作层面要把握好:不以精英教育干扰大众教育,在大众教育中发现精英人才。

3.关于高等教育的选拔是精英主义的:决定教育模式的是受教育者而不是选拔机制

是否实施精英教育,关键是看受教育者而不是选拔机制。选拔机制是精英主义的未必就必须实施精英教育。从高等教育选拔机制上讲,应当说被选拔到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但是,在选拔机制没有根本变化而被选拔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学生之间的差距必然拉大,有的具有培养成精英的潜质,大多数学生未必具备。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种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

三、应用型大学与精英教育:应用型大学必须承担精英教育的任务

在明确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还应实施精英教育之后,还需要回答:应用型大学是否也能实施精英教育?

理论界对精英教育的实施主体从“谁培养”和“培养谁”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谁培养:研究型教育机构是实施精英教育的主体。有人提出“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不再由全部高等教育机构承担,而只能由研究型教育机构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学科来承担”。有人提出“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体系是指研究型教育机构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本科教育的精英性会更加淡化”。

培养谁:研究生教育的对象。有人提出“高于本科层次的硕士生、博士生教育是精英教育”。有人提出“精英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

应用型大学基本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研究生教育资格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资格的应用型大学为数极少。那么,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应用型大学能否作为精英教育的实施主体呢?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应用型大学有责任培养行业精英。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所从事的各类行业中必将有、也必须有自己的精英,以带动行业的发展和提升。从教育公平出发,高校不仅要以学业水平分类,而且应以不同特征、不同特长分类确定教育对象,做到因材施教,对优秀学生实施精英教育。从教育目的出发,高校不仅要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和少量的隐性精英人才,而且还要使所有受教育者具有追求至善至美的精英意识。

其次,应用型大学中的部分学生具有成为行业精英的愿望和素质。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以育人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必须考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选拔机制下,录取到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学业水平整体低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这是客观存在。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由于考试发挥等因素,致使一些学业水平高而考试成绩低的学生被录取到应用型大学,还有一些学生考试成绩低但社会活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他们具有强烈的成长成才及至成为精英的愿望。

再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精英。社会进步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密和现代新型行业的产生,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而且需要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领袖人才。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是分类发展的,精英人才也是分类的,培养不同类型的精英需要不同的精英教育模式,作为培养工程师、工艺师、管理师等应用性人才的应用型大学,正是培养行业精英的基地。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精英教育不是指以精英教育理念指导大众化高等教育或在全校实施精英教育模式,而是指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贯彻精英教育理念,建立精英培养机制,实施精英教育模式。至于在应用型大学如何实施精英教育,再作专门探讨。■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王 成]

猜你喜欢
大众化精英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精英云集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