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 姝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全世界都陷入恐慌,同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面对危机,有人提出人民币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走向世界,成为国际货币。本文从美元走向世界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入手,结合欧元和日本成长历程,希望能对人民币能否走向世界提出一点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金融危机 美元 人民币 国际货币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害,更是直接传染到了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整个全球经济都陷入低迷,世界市场上对美元的可靠性也提出了很多疑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似乎显得相对的“置身事外”,展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不少国内学者和一些国外媒体开始讨论人民币走出中国成为国际通货的可能性,而且普遍抱有乐观态度。但是现在很多的分析都是就此次金融危机表象而言,并没有深入到人民币背后考虑国际化的可能性。
而作为现在国际通货的美元,回顾其历史,美元走向世界很重要的一步也是从“大萧条”危机时期开始,之后一步步确立霸主地位;另外两种重要国际货币—欧元和日元,其发展历程对我国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可能性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美元的崛起历史和人民币目前情况的相似之处
(一)美元的“三次机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美国从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美元开始向其他国家输出美元,这是美元国际化的“第一次机会”;而以1929~1933大萧条为契机,英国领导下的金本位被摧毁,而美国政府选择对外贸易为突破口,实体经济实力提升同时也扩大了世界市场对美元的需求和认可度,这是美元国际化的“第二次机会”;二战爆发过后,美国积极参与西欧的战后重建、战争赔款的支付贷款,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确定了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这是美国成为世界货币的“第三次机会”。至此,在不到50年的时间内,美元完成了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通货的过程。此后虽然布雷顿体系崩溃,欧元和日元崛起,美元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世界上用来进行国际结算、国际干预和作为国际储备的最主要货币。
(二)人民币的“三次机会”
如果从美元国际化的这个发展历程来看,现阶段的人民币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国外汇储备在9月末已经高达1906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这与美国所面临的“第一次机会”时的情形基本相同。而中国外贸顺差也在年年增加,国际市场上对于人民币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增加的状态;此次金融危机对于美元的打击是巨大的,市场不断波动,被格林斯潘比喻成“百年一遇”的大危机,虽然有夸大其词的感觉,但是毕竟市场形势确实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和大萧条时期“乱世出英雄”的态势有相同之感,似乎也是在为人民币走向世界提供着“第二次机会”。美元崛起的“第三次机会”是建立在提供战后赔款贷款输出美元的基础上的,而面对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世界目光都集中在中国身上,如果中国此次大大出手,也是一次大量输出人民币的机会,这是否是动荡的金融市场给予中国的“第三次机会”呢?目前还有待观察。人民币能否抓住危机走向世界也是不确定数。虽然美元崛起的三次机会和人民币目前面临的情景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总体上还是存在很大不同。这些相异之处会在接下来一一解释。
二、货币国际化中的重要指标和我国现阶段表现
(一)实体经济层面——“内功一”
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作后盾。人民币要强大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求实体经济越来越好,这样才能做到在外部金融风暴面前,人民币能“坐怀不乱”,因此实体经济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内功”。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一战前的1913年,美国经济占全球GDP的份额为32%,即在“第一次机会”来临之前,美国早已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着异常卓越的表现;到了二战结束,美国经济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份额达到了一半左右。超常雄厚的实体经济实力使得美国有能力大量输出美元。美元的霸权是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上的。即使是在危机的今天,美国经济占全球的比重依旧高达30%。相比之下,中国的实体经济力量立马显得微不足道。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0月27日公布的数据,虽然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惊人,在世界舞台上地位不断提升,维持了近30年的年均9.8%的增长率,人均年收入也从190美元跳跃性增长为2360美元,但是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却只从1.8%提高到6%。这与美国的实体经济面相比相差了5倍之多。即使不和掌握世界经济主导权的美国相比,对比于另两种世界通货的承载母体——欧盟和日本,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5%强和10%强,我国现在的实体经济也是远远不能达到使人民币走向全世界的程度的。从“内功”上来说,我国现在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坚实的程度。
(二)货币国际化的成本问题——“内功二”
一国货币要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通货,就需要以货币的输出为条件,即要以贸易的逆差为条件。长久以来美元的持续输出都是以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为代价的,由此引发了“特里芬悖论”的讨论。而对于中国来说,我国稳健的理财观念和出口拉动型增长的模式导致的是我国长期存在的是双顺差状态。若是人民币真的国际化了,国家就必须对双顺差状态做出牺牲。而一旦出口逆差了,对于内需拉动困难出口依赖较大的中国经济无疑是类似于毁灭性的打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成内需驱动型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必须要练好的“内功”,但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改革的成果来看拉动内需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三)非实体经济层面,即金融层面——“利器,工具”
一个完善而发达的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支柱。良好发展的金融体系架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器”或者说是“工具”。一旦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成为了世界通货,货币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就不得不兼顾考虑对世界的影响和来自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的干预协调。
对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言,其国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早,金融机构架构庞大而且相对完善,监管手段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也有了很好的积淀。此次金融危机虽然是由于过度创新和监管不利造成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金融体系是错误的是不好的,毕竟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现象,就如同我们并没有因为亚洲金融危机而否认亚洲模式否认亚洲四小龙的成功一样的道理。相对于西方国家完善的金融架构和高明的金融操作手段来说,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显然还是只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保守的对外部世界观望的阶段。尽管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机构似乎损失并不大,有人把原因归结于中国金融体制监管的功劳、认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模式正在被西方国家模仿,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诚然我国金融机构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确实直接损失比美国、欧盟金融机构小的多,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小损失并不是因为我国金融体制合理,而是因为我国严格限制金融创新、限制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我国目前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还是有限度的自由兑换。而在部分开放的金融项目里,我国金融机构几乎是全线失败的,从两年前的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到与此次金融危机相关的平安保险投资富通集团、中信泰富事件、中铁建受损,全都明确的显示出我国金融机构还非常不成熟,在面对有着历史积淀的国外金融市场时,我国金融机构的操作水平、判断能力还是远远不足的。既然缺乏着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人民币走向世界是没有技术层面支持的。从这个角度说,人民币要走向世界,还是要先把自己“工具”磨快、完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才是现阶段我国应该注视的。
(四)“心态”问题
目前认为人民币可以走向世界的观点中,或多或少有一点过于乐观的心理,认为中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加上奥运会给国民心理乐观预期带来的影响,现在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参入了部分盲目乐观甚至是民族情绪的。这样的“乐观心态”是必须要平静下来的,日本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中“Japan is No.1”这样盲目自信乐观的心理已经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保持冷静的头脑、放平心态的要求在现在的金融危机面前是非常重要也是必须的。
综合以上论述来看,我个人认为人民币走向世界时机还不成熟,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必须保持一个沉稳的心态,专心练好两个“内功”,提高熟练运用“工具”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货币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国金融危机,人民币成为全球货币的新机会.每日新闻网.
[2]陈宝森:美国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地位或将上升.人民网.
[3]外媒:金融危机将使人民币成为硬通货.每日新闻网.
[4]张振江.从英镑到美元——国际经济霸权的转移.人民出版社.
[5]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
[6]周林,温小郑.货币国际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专家谈美元日元马克.中国经济出版社.
[8]钟鑫,吴华.欧元的诞生与影响.经济管理出版社.
[9]菊地悠二.日元国际化—进程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黄梅波.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厦门大学出版社.
[11]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陈雨露.国际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