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思考

2009-05-12 10:30黄永春韩国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农民对策

黄永春 韩国珍

摘要介绍了苏州市吴中区农民科技培训取得的实效,分析了当前农民的现实状况和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303-02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把农民培训工程列入新农村建设的五件实事之一。苏州市吴中区以提升农民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撤市建区融入城区步伐加快,但吴中区农村人才和农民素质的不足,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笔者针对吴中区农民现状和当前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推进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1农民科技培训取得的实效

2006年苏州市吴中区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农林、水产、劳动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培训方案,组建了农民培训讲师团,编制了培训教材,并采用“点菜式”按需培训方式,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致富工程等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3年来累计开展培训587期,培训农民、种养能手、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4.7万余人次,同时培育1 000多名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使参加培训农民基本掌握了1~2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36项,推广种养新品种2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0 670元上升到2008年的11 850元,增长11%。

2吴中区农民现状

2.1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在吴中区56.9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有35.1万人,占61.7%,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劳动力有6.16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据2008年对东山、西山、横泾、车坊、甪直5个镇40个村500户农户调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9.0%,初中占50.4%,高中(职高、中专)占24.2%,大专及以上占6.4%。另外,接受农民“绿证”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只占2.6%,接受生产技能培训的占35.3%,接受其他培训的占12.9%,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缺乏专业技能。

2.2从事种养业农民年龄结构欠合理

吴中区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较发达,一次产业效益低、劳动强度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从业者群体呈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征。据调查,吴中区农业从业者50岁以上的占49.2%,40~50岁的占35.8%,35~40岁的占10%,35岁以下的仅占5%,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难度增大。

2.3农村实用人才少

2007年吴中区共有各级各类农业技术人员536人,占农村人口比重低,每1万人中仅有15人,而日本有75人,美国有80人,以色列有140人。全区拥有获农民专家职称的30人,种养能手及农民经纪人1 500多人,仅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2.5%,平均每村不到16人。

2.4科技意识相对薄弱

广大农民虽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有需求,但主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意识不强,信息相对闭塞,对现代园艺、大棚设施栽培、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了解不多,接受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足。

3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3.1培训网络体系较松散

由于承担农民科技培训部门较多,培训没有得到充分统筹安排,农业、劳动、教育、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出现各自培训、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缺乏统一培训规划与管理的现象,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3.2农民自觉接受培训积极性不高

一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小农意识强、小富即安,总认为农业是靠天吃饭,依赖传统经验,不愿花时间精力接受新技术,即使参加培训也需要农技人员或村干部动员;二是农技人员对开展技术培训热情不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3.3培训师资力量不强

目前,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年龄结构不合理,又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适应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复合人才偏少,难以胜任新时期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近年来,吴中区大力发展农业“六个一”特色优势产业,农民急需茶叶、枇杷、生态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但这一方面的人才极为缺乏,特别是现代园艺业人才极少。培训师资力量不强直接制约着农民科技培训的深入开展。

3.4培训方式手段单一

目前,大多数农民科技培训仍采用人对人、面对面的以语言讲述为主或简易的现场示范形式,运用多媒体、网络电视、现代通信等现代传播方式的不到10%,制约着培训直接性效果和农民接受信息的时效性。

4深入推进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

4.1科学规划,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围绕当地农业发展,根据农民、农时特点,加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农民需求,科学规划,明确培训目标,增强农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县级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依托,以乡镇农林服务站、成人教育中心为基础,以村、产业化示范园区(基地)、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纽带,形成区、镇、村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体系。

4.2整合资源,建立农民科技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平台建设,融合力量,在各实施单位之间形成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工作共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培训资源利用率。一是要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培训任务,实行统一领导;二是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在农业推广体系中选择一批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培训效果好的技术骨干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讲师,同时将种养能手、乡土人才、农民专家、农业企业家充实到讲师团,提高培训吸引力和质量;三是建立联系和考核制度,加强实施单位联系沟通,定期例会,商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绩效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检查督促培训开展。

4.3加大投入,保障农民科技培训顺利开展

农民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以政府资金为主导,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参与投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民科技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让农民参加免费甚至获得补助的培训。

4.4激发活力,提高农民参加科技培训积极性

以提升农民自身发展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科技培训,重点培育一大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民专家,通过典型带动、市场驱动,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实践证明,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与他们的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越高,生产经营能力越强,收入水平越高。

4.5形式多样,全程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产前提供种养规划、现场观摩、技术培训,产中提供现场指导、技术咨询,产后提供市场信息、产后处理等培训服务。以科技项目、农业三项更新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等为载体,结合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等工作,利用农闲、夜间等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参考文献

[1] 苏州市吴中区统计局.吴中统计年鉴(2007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2] 何建斌,高荣耀,张会敏.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陈辉.以农为本 以教为本[N].农业广播电视报,2007-10-12(1).

[4] 曹琳琳,葛万钧,高玉霞,等.淮安市楚州区农民科技培训现状及相应对策[J].农民科技培训,2008(7):6-7.

[5] 王融荣,黄耀如,钱进.培训新农民 春风润乡村[J].江苏农村经济,2007(11):28-30.

猜你喜欢
农民对策
耕牛和农民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