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教语文

2009-05-11 08:52卢耀菊
江西教育C 2009年3期
关键词:三心教材素养

卢耀菊

“三心”即课前准备有备战之心,引导激励有宽容之心,提高素养有博取之心。

一、课前准备有备战之心。备课是上课的必要环节,要备好一节课,必须花上几倍上课的时间,教师没有充分的材料准备和思想准备走进课堂就像士兵没有充足的装备和粮草走上了战场。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有备战之心。

1.认真钻研教材。要熟练掌握内容,深刻挖掘教材。明确重点、难点,选取相关的资料及例文,推荐体裁或题目相同的范文,掌握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以便因材施教并合理评价。

3.合理组织教材,选取恰当的教法。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法上的统筹安排,多种教法交叉运用。

二、引导激励有宽容之心。语文科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性,就是答案没有确定性,言之成理就行。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时,要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宽容之心。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课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和解答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不寻求统一答案,不急着下结论,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哪怕是牛头不对马嘴,也要对他的主动和自信给予肯定。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由他们自己通过比较在大家提供的众多答案中找出一个最合理最恰当的。这样说错了的不受压制,说对了的受到鼓舞,语文课堂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充满生机。有了教师的宽容,有了融洽的气氛,学生的胆子大了,积极性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越来越浓。

三、提高素养有博取之心。语文课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保持一颗博取之

心,集思广益,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1.“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个热爱生活、善于交流的人。平时跟人交谈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跟人交流或聆听谈话时保持一颗博采众长之心定会受益匪浅,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个爱读书和会思考的人。语文教师既要有广泛的阅读爱好,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内容上,古今中外,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方法上,泛读、略读、精读、品读,可以不求甚解,可以字斟句酌;思维上,见解独特不落俗套,能“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只有自己会读书的语文教师才能教学生读好书。

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语文教师有一个习惯,出门在外对文字类的东西如对联、广告、标语、传单、碑牌等等总爱琢磨,大到谋篇布局,小到标点符号,精华糟粕爱一齐装进脑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生活的积淀,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让学生学到好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二意”即教学手法有新意,传授知识能随意。

一、教学手法有新意。学语文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因此,要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就要在“新”字上下点功夫。

1.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创设问题情境法、陶冶法、直观法等等,各种方法交叉运用,避免授课形式呆板单一,可随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进行分组积分竞赛。采取不同的形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采取别开生面,新奇生动的导入方式。开头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荔枝蜜》等就可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

4.板书设计别出心裁,醒目合理。图案式、表格式、撕贴式、漫画式,多媒体课件动画式等等,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情节的推动,乃至感情的发展,精心设计板书,做到一目了然。

二、传授知识能随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时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也不能唯《教学用书》是从,对于教材和用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教材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改来改去,还是有美中不足之处,像有些经典课文的字词注音,有个别竟改成《新华字典》中都查不到了;有些课下注解越解释反而越难懂,这时教师就要灵活应变,字音以《新华字典》为准,词义以明白晓畅为好。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进行。社会和生活是大课堂,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把个人和个体当文字,把家庭和集体当段落,把社会和生活当篇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积累很多写作素材。◆(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义宁镇中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三心教材素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丰子恺的“三心”养生法
课文学习的“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