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走进咱们健康路小学,教学楼顶上的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那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特色,是——
生:诵千古经典,做君子少年
师:诵——
生:千古经典,
师:做——
生:君子少年!
师:不错!同学们,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新的经典名篇。
〔点评:这堂课是周老师参加“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全国第八届研讨会时在河南许昌市健康路小学上的现场研究课。她机智地利用了该校的资源,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二、 开课导入
师:同学们,著名的军人歌唱家阎维文唱《想家的时候》这首歌曲时是这么唱的,请大家听听(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
生:(随着歌曲唱歌)
师: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你心里想什么?
生:我觉得特别的想家。
师:是的,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想家,因此思乡也成了诗词永恒的主题。许多诗人都写下了很多思乡的名篇,咱们知道的有——
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流落他乡的凄凉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免不了就会想家。
生: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众生齐诵)
生:纳兰性德的《河传》。
师:哟,真了不起,看来你对纳兰性德有一定的了解,能谈谈你认识的纳兰性德吗?
生:我知道纳兰性德,字容若,康熙朝内阁大学士、太傅明珠的长子,顺治十一年(1655年)出生于满州,正黄旗。
生:纳兰性德的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师:行啊,纳兰性德都成了咱们的偶像了。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点评:一开课,就通过回忆读过的古诗词而了解本课文作者,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三、 初读理顺
师: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词,注意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开始吧!
生:(自由读词)
师:有没发现词中哪个字需要注意的?
生:榆关的“榆”。
生:“畔”,“那畔行”的“畔”。
生:“聒”,“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聒”。
生:“更”是一个多音字,这里读第一声。
师:对,在读的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字。来,咱们争取读准了。
生:(根据提示读词)
师:同学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啊,不但要注意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节奏、注意停顿。这样才能读出古诗词的味道来。试试看读这首词该在哪里停呢?拿不定主意的可以跟前后左右的同学斟酌斟酌。
生:自由读词。(小组商讨该如何停顿)
师:谁给大家读读?说说你在哪里停顿?
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在“榆关”的“关”后面停顿。
生:“夜深/千帐灯”,在“深”的后面停顿。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在“梦”的前面停顿。
生:“故园/无此声”,在“园”的后面停顿。
师:瞧瞧,经过大家这么一研究啊,还真有点感觉了。来,读读。
生:(齐读,并注意停顿)
师:不知不觉,我们都读了很多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现。”
〔点评:初读,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准。同时,周老师还注意读古诗词的特点,指导学生把该停顿的地方读出来,使学生初步读出了感觉。〕
四、 再读理解
师: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我读出了作者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觉得作者在往边关途中很艰苦,所以很想念家乡。
生:我想知道“榆关”什么意思?
生:“榆关”就是边关,山海关。
生:“聒”是什么意思?
生:文中有注释,是嘈杂的意思,我觉得是风雪嘈杂的声音。
师: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要把它读明白可以借助——
生:书上的注释。
师:还可以——
生:向其他人请教。
师: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都是可以运用的好办法。
〔点评:再读,主要是让学生读懂,正确理解课文;同时,教师从中教给学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
五、精读感悟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配乐,教师范读)
生:(听教师配乐范读,跟着轻声读,开始时还没进入状态;在老师的深情诵读下,学生们逐渐地被感染了。)
师: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士兵们跋山涉水,往山海关走去。
师:你来读读。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经过的是什么样的山?趟过的是什么样的水?
生:很高的山,很急的水。
生:很陡峭的山,很险的河。
师:仅仅就是一座山?一道水?
生:不!是很多很多座,一座又一座;很多很多道,一道又一道。
师:那是——
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我听出来,你在“一”字这儿拉长了声调,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读才能读出“山”和“水”的“一程”又“一程”,才能读出经过的路程遥远。
师:不错!才子啊。来,你再给大家读读。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大家跟着读,山——
生:(齐读,读出了感觉)
师:你应该还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夜深了,很多士兵因为睡不着而让帐篷里亮着灯。
师:读读词中的句子。
生:夜深千帐灯。
师:“千帐灯”啊,这情景很壮观。“千”,我们似乎在很多诗中曾经见过。记得李白有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样的描述很多很多,说明了什么呢?
生:是虚指,不是实数。这说明帐篷很多,队伍很大,士兵肯定很多。
师:那么咱们就读出这队伍的很大,读出这场面的雄壮来!
生:夜深——千帐灯(不由自主地就把“千”读得有板有眼,感觉很到位)。
师:你还听到了?
生:呼呼的风雪声。
师:读!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风是什么样的风?
生:寒冷的风。
生:狂风。
生:呼呼的风。
师:我明白。尤其在野外就感觉风更加猛烈,可是这雪?老师在南方生活,长这么大还没见过一次下雪。这雪花飘飘洒洒的不是很美吗?我真感受不出来雪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困难,你们能给老师说说吗?
生:这雪很大,下大雪的时候地上就会很滑,很难走。
生:如果人雪天在野外,就会感到更冷,这风雪交加的时候是最难受的时候。
师:难怪啊,作者会说“聒碎乡心梦不成”!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凄凉!
师:凄凉!没错。来,读出来!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我想听到这呼啸的风雪声,读!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这梦不成的煎熬啊,夹杂着这一更更的风雪。读!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这一更更的风,这一更更的雪啊——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我感受到了,此时此刻,“我”最想的就是——
生:家!
师:倍思亲!
生:低头思故乡!
师:是啊,难怪诗人大声感叹:故园无此声啊! 在“我”的记忆深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故园有没有这种声音?
生:很温馨,很宁静,没有风雪声。
师:那故园有何声?故园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生:故园应该是一个四合院,有人在院子里喝茶聊天。
师:令人向往。
生:也许是在江南,很美。
生:小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人可以在树下边喝茶边逗鸟。
师:这一幕幕温馨和谐的场景记忆犹新,难怪纳兰曾这么写过——(出示纳兰性德《 河传》)
生: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生:家里的人也在想念着诗人。
师:哦!亲人,我的亲人们!唉,想起那离别的场景啊,就更令人心酸。曾记得临出发之前亲人朋友送行的场面,会有谁给作者送别呢?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有他老爸,会说:“孩子啊,你要好好打仗,打个胜仗回来。”
生:他孩子应该也会来,会说:“爸爸,你要安全回来,我们在家等你。”
生:他妻子应该也会来,会说:“丈夫啊,你放心吧,家里有我呢。”
生:他朋友、诗友肯定会来,会说:“纳兰兄啊,这一去千里不知何日才能相聚,你保重!”
生:老师,我们可以来演一演。
师:好啊!来吧,把当时离别的情景再现给大家感受一下。
生:(非常踊跃地上台准备表演)
师:这样吧,下边的同学给他们渲染气氛,一起来给他们唱那曲《送别》,行不行?
生:好!
师:“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起——
生:(轻唱《送别》)
(台上表演的同学感情投入,姿态语言也都不错;有不少同学眼睛湿润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也掉泪了。)
师:穿过时空的隧道,让我们回到了千年,把掌声送给他们!这离别的场景历历在目,而“我”现在已经身在何处?
生:身在边关。
生:身在山海关。
师:也就是说,“我”现在身在征途(板书: 身在征途)。
生:身在征途。
师:“我”身在征途为的是——
生:保家卫国(板书:保家卫国)。
师:“我”心在何处?
生:在故园!
师:是的,心系故园(板书:心系故园)。
师:“我”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种心情你能理解吗?能体会吗?
生:身心分离了,很不安。
生:很难过。
师:这是什么感觉?能在文中找个字来说说“我”现在的心情吗?
生:“碎”!
师:对(板书:碎),读!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我”能做的是什么?(指板书:长相思)
生:长相思!
师:读!
生:读全词。
〔点评:精读,主要是抓住重要的句段,深入体会,读出语感,进行感悟。周老师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和“心系故园”等词句,引发了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们在深刻感悟中受到了爱国爱乡的教育。〕
六、 拓展升华
师:这种复杂的心理啊,我们可以试着去体会体会。我们来看看沙场上的将士们的真实写照(出示画面)。
师:有的是豪情壮志——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有的是渴望良将, 向往和平——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师:有的是将士的洒脱和无奈——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或者还有谁要对他们说?把你的同桌同学当成你说话的对象,跟他说说吧!
生:(自由选择说话的对象)
师:来!谁愿意把你刚才说过的话跟大家再说说?
生:我想对纳兰性德说:“你放心吧,你家里有很多人在支持你。你一定会很快打了胜仗回来的。”
生:我想对皇帝说:“不要挑起战争了,和平多好啊!”
生:我想对士兵们说:“你们辛苦了,家里的人也思念着你们,好好打仗,凯旋归来!”
师:感谢你们的支持和理解!作为一员将领,“我”知道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保家卫国!
师:“我”现在身在征途,是要保家卫国;“我”心系故园,只能把它化做长相思,没有国哪有家?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师生配乐齐诵《长相思》)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
生(齐):长相思。
〔点评:这一“拓展升华”设计得很好,既使学生联想到所学过的类似的古诗词,又为学生搭起了创新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这是本节课的创新点。〕
七、 评学评教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同学们,这节课之后,老师和大家就要分别了,再相聚的日子会很遥远。老师会想念大家,想你们的聪明,想你们的热情,想你们的一频一笑,想许昌,想河南。大家会不会也想老师呢?
生:想。
师:那么你们想老师的什么呢?
生:想你在这节课上带给我们的知识。
生:想你和我们度过的每一分快乐的时光。
生:想你的幽默和热情。
生:想你课堂上的激情。
师:谢谢大家!在离别的日子里,我们都会——
生:长——相——思!
师:下课!
〔点评:这样的“评学评教”很有特点,把学习课文所激发的情感自然地迁移到了师生之间“评学评教”,最终与课文的“长相思”一语紧扣而结束本课教学。此情此意,令人难舍难忘。〕
【评析】周玉芳老师执教的这堂课,2008年11月在教育部规划课题“发展与创新教育”全国第八届研讨会上荣获特等奖。这堂课有两个“特”点:
一是很好地运用了“读”这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有目的、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们初读、再读和精读,促使学生们从读通到读懂,再到感悟,逐步深入理解古词,逐次提高思想认识;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们获得了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的训练,为后面教学环节的思维拓展、情感延伸打下了思想情感基础。
二是巧妙地把握了“情”这一个基本的心理要素。周老师有意识地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这两个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她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角色表演、想象联想等教学活动,不仅优化了学生认知过程,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们受到情感教育,激起了学生们爱国爱乡的积极情绪。
在本课古词教学中,周老师重在以读悟语,以读悟情;难怪在课堂上学生们和许多听课的老师都不禁动容而落泪。(评析者为全国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组副组长)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