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二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2009-05-11 08:52高惠蓉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高等教育

(注:[收稿日期] 008-12-01

[作者简介] 惠蓉(1975-),女,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讲师, 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文化与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其特征和轨 迹相比二战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男女同校教育制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实施,曾 经作为女子高等教育领头羊的美国女子学院出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大幅缩减。女性接受大学 本科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女性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地位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此 外,女性继续教育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推出并发展成熟。

[关键词] 国;女子教育;教育平等;高等教育;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 649[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672-0717(2009)02-0081-04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融汇到了美国 高等教育的主流之中。从原先的大门紧闭到战后的不可或缺,可谓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一大 胜利。在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呼唤下,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呈现出 数量上的迅速增长,但其发展的特征和轨迹与战前相比已经有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 在 三方面:首先,随着男女同校教育制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实施,兴旺一时的美国女子 学院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大幅缩减,这也是当代女子学院发展进程 中的严重挑战。其次,大学本科教育在美国女性中的逐步普及使接受研究生教育以及在高等 教育中的学术地位问题成为女子教育的重要议题。再次,成年女性重返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 理念也在这一时期推出,并逐步发展成熟。

一、男女同校大背景下的女子学院

1.男女同校制教育成为主流

在20世纪后的短短几十年中,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女性可以入学大多数美 国大学院校,并且获得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位,美国女子高等教育逐步从单性别教育转向混合 教育。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知名的传统男校开始接纳女生,而许多女子学院也开 始转为男女同校制。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坚持不接受男生的女子学院由于经费短缺而停 办。1960年,美国女子学院的总数是300所,20世纪末该数字已降至80所。短短几十年间, 美国社会已经从反对男女同校的一个极端走向了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隔离制教育的另一个极 端。美国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多种多样的社区学院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 了更多的渠道。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地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定格 在了混合教育模式。如今,美国全部高中后教育的办学机构中,女子学院的学生仅占1% [1] P225)。女子学院比例的不断缩小使当代美国女子学院的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 义成为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总的来说,只有那些以培养女大 学生典范为己任,并善于在变通中保存传统的学院才能在不可逆转的混合教育大背景下继续 生存并前行。

2.当代女子学院的特点

美国现在大约有80所女子学院,这些学院规模一般较小,多者有5 000名学生,少的只有94 名 全日制学生。当代女子学院的共同特点如下:首先,女子学院一般都是私立学院,半数以上 在校内有教堂,且大多数是天主教堂。其次,学院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另有33%位于 美国南部。加利福尼亚州有3所女子学院,其余的散布在全国各地。再次,多数女子学院已 经不再保留女子学院的传统风格。美国最知名的一些老牌女子学院,例如,七姐妹学院(史 密斯学院、韦尔斯利学院、布林•莫尔学院、蒙特•霍利约克学院、拉德克利夫学院、巴纳 德学院以及瓦萨学院)也仅剩5所保留了原有的女子学院的基本风格,而另外两所(瓦萨学 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因实行男女同校制,则不再属于传统女子学院的范畴。此外,女子学 院招收了大量的有色人种的女性和非传统大学年龄的女性,其比例高于男女同校制的院校。 服务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女性成为女子学院的一个新使命;这也是现存的女子学院为生存而想 尽办法吸引和挽留女大学生的策略之一。据统计,仅有不到5%的中学毕业女生愿意申请到女 子学院学习,这就意味着女子学院对那些年龄较大的女性、非全日制女生和中途转学而来的 女生的吸引力更大。最后,和男女同校制的院校相比,女子学院更有可能把在男女同校制院 校中男性占优势的专业学位授予女性[2]

在男女同校制成为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时,经常有媒体甚至有教育家提出这样 的疑问:女子学院是否已经在美国过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研究者们 开始重新评价女子学院。各项研究和报告都表明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依然有它的必要性和发 展前景。一般来说,女子学院在促进女大学生走向成功方面有七大优势:一是向学生表述和 传达以女性为中心的使命;二是对女性有着更高的期望,并相信她们能取得成功;三是让学 生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四是为学生树立坚强和积极的女性典型;五是给妇女提供更多的机 会让她们参与学校的决策;六是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女性的独特要求;七是为女性营造安全的 氛围使其能成为学校的主流群体[3]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继续生存发 展, 多数 美国女子学院都进行了改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改进女子学院自由教 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教育内容的平衡关系。第二,促进女子学院之间以及与其他 知名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校际交流。第三, 完善以职业准备为目标的各种实习课程与设施 。第四,加强女子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建设。另有一些学院则采用保送学生进入一流大 学继续深造的方法帮助女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第五,师生团结共同克服严重威胁女子 学院生存的财政困难。

二、女性研究生教育及其学术地位

1.女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纵观整个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虽然美国女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并没有如本科教育的开端那样 充满艰辛和磨难,但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女性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进步也 十分缓慢。以美国高校颁发给女性的博士学位数量为例,1900年,女性获博士学位数占全部 博士学位数的9% ;1910年,为11%;1920年,上升到一个高点,18%;到1957年,又降至11%;1969年为13% [1] P187)。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直到1900年,研究生教育才正式成为 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 一部分[4] 相比遭遇重重阻力的美国女子大学本科教育的开端,女性进入研究生 教育就相 对容易一些。一方面,人们认为,已经拥有了学士学位的女子既然已经“迷失”,就没必要 浪费 精力劝阻她们继续研究生教育。另一方面,正在扩展的美国研究生教育为壮大自己,鼓励一 切够格的学生入学,也包括女性学生。许多开设研究生教育的美国大学,例如哥伦比亚大学 、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布朗学院,在其初设研究生教育时,就按照相同的标准招收和培养 男 女研究生。1885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本课程目录上就曾写道:女学生可以和男学生在 同等的条件下,修读任何一门博士学位课程。1907年,最晚妥协让步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 学也开始按照和男研究生同等的要求招收女研究生。州立大学的政策一般为“若执教老师无 异议,获有学士学位的女子可以申请继续研究生学习并获准入学”。1885年,布林•莫尔女 子 学院成为了首批授予硕士学位的女子学院之一,但该校只录取知名学府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的女子。布林•莫尔女子学院的文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为期三年,毕业生必须完成论文方可获 得学位,在校期间需要学习拉丁文、法语、德语以及希腊文。至1900年,布林•莫尔女子学 院共颁发了44个硕士学位,18个博士学位[5]

尽管自1957年来,美国颁发的硕士、博士学位总数增加了两倍,但其中由女性获得的学位数 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该比例甚至有略微下降趋势。此外,女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 学科领域也远不及男性广泛[4] P5)。无论在哪个领域,学术程度越高,女性 获取高学位的可 能性就越小。和男性相比,女性被录取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较小;即使被录取了,完成学 业的阻力和压力也比男性大。更有许多人认为,女性最终将退居家中相夫教子,因此不必花 太多精力接受过高的教育。尽管压力重重,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学士学位,并且申请 研究生阶段学习。如果说获得学士学位足以证明女性具有学术能力,那么,美国女性研究生 教育的成功就是对反对女性的观点和态度的有力回击。

2.女性在大学中的学术地位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表明,女子高等教育中并没有新问题。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地 位问题就是一个长期存在但未受到足够关注的问题。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才得到公众 的注意。研究生教育以及硕士、博士学位的取得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善美国女性知识分子的社 会和学术地位。如前所述,女性不仅在高学位获得人数上占劣势,而且在高等教育领域获得 经济资助、升职、薪水、职务等方面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美国社会关于女性学术能力的观 点有两种:(1)在学术能力上,女性与男性没有差别,只是成了性别歧视的牺牲品;(2) 女性与男性在心理、性格的社会化属性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女性在学术上占劣势,无法与男性 竞争。不论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其中对于美国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地位的状况以 及女性所受的歧视可见一斑。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为男性在商业领域提供了更多而且经济利益更丰厚的 机会,而大学教员的工资待遇却逐步减退。许多男性选择离开大学教学岗位,空缺的职位只 能由女性来替代。例如,赠地学院为解决大学教师缺乏问题开始大规模招收女教师。到19 30年 ,女性已经占到了美国大学教员的28%。虽然妇女在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她们在大学中 的学术地位一直十分低下,一些名望较高的大学很少聘用女教师。即使是在那些认可妇女的 大学院校中,妇女也只是在较低的职位工作,并且多数在女性化系科任职。例如,仅家政学 一门学科就占去了60%的女教员[6] 妇女在大学学术领域的发展受阻的原因十分 复杂。首 先,许多男性出于私利,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妇女的威胁。因此,他们非常不情愿妇女受 聘,更别提给妇女升职。其次,妇女自身的学术进步道路充满艰辛,其生活压力比男性大, 女性的学术发展一般都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第三,妇女在追求学术发展的同时也选择婚姻, 因而往往会陷入家庭责任和学术活动两难的困境之中。夫妇双方如果同在一所大学从事学术 工作,那么通常女方要作出让步,选择离开或放弃,因为美国大学一般不允许夫妇双方在同 一个高等院校工作。

人们往往将女性在学术上的较低地位归咎于女性自身的低成果率。然而,造成女性在大学学 术领域比男性弱的原因应该归咎于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乃至整个美国社会。首先,在什么 类型的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成果的获得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就读的学校 对学生日后的科研成就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精英大学通常能为学生提供他们今后从事学 术研究的许多准备,而女性在精英大学中相对较小的比例对女性的学术发展产生了直接负面 影响。其次,在学术领域,女性不如男性多产的部分原因是她们较低的学位。较少比例的女 性拥有博士学位,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女性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此外,在大学工作的女性对 教学更感兴趣,过重的教学任务令她们无暇参与更多的学术研究活动。相反,更多的男性表 示他们主要兴趣在于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是聘用这些教师的学校往往对男女教师 有着不同的期望。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中,女教师只占总教师人数的六分之一,而在层次 相对较低的学校中,女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三分之一[7] 尽管如此,妇女在美国 大学学术领域 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便是在女性主义运动衰退的年代中,妇女也在不断地证明着自己 的学术能力和价值。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再次兴起,妇女在大学教育领域的地 位迅速提升。

三、大学女性继续教育的状况

成人继续教育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盛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成人教 育也随着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多和社区学院的发展而进一步扩大。但此类教育往往有别于正规 的大学教育,学生在成人教育项目中难以修满取得学位所要求的学分。大多数正规学校不愿 意承认成年学生在辍学前所修的学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学在招生年龄方面放宽了 要求,但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偏向传统的全日制学生,这对想获得大学教育的成年女性更 加不利:由于已婚女性会随丈夫工作地点的改变而变换学校,新学校往往要求重修她们在其 他地方已经修过的课程;有孩子的女性不太可能接受全日制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继续 教育运动(The Women's Continuing Education Movement)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并 主张解决上述问题的[8] 女性继续教育运动者提出学校可以为女性学生提供住宿 ,使她们能 重返校园,从而能拾回她们的学识、经济贡献以及心理健康。早期的美国女性继续教育包括 多种项目,女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项目开设的课程重回校园,补足学分并最终完成学位 。也有一些项目注重过渡性课程的设置,帮助女性为全日制课堂学习做准备。另外一些项目 关注已经取得学士学位女性的职业教育,她们需要新工作,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作规划。还 有许多项目针对在校全日制女学生,帮助她们提前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第一个围绕女性继续教育需要的项目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展,由心理学家森德(Virginia Sen ders)和克莱斯(Elizabeth Cless)负责。1960年,明尼苏达州女性继续教育计划获得卡 内基公司(Carnegie Corporation)11万美元的赞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性结婚逐步呈低 龄化趋势,很多女性在完成结婚生子等家庭任务后,很快就需要面对空虚乏味的家庭生活。 女性的社会劳动力价值被浪费,这也会毁了女性自身。年轻妈妈们应该依然有机会接受教育 ,追求自己的职业。继续教育项目为已婚妇女重返社会提供了可能。美国的继续教育项目使 一次修读一门或两门课程并最终获得学位的做法在美国大学合法化。那些早期开发的项目, 直 到4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在运作,这些项目不仅关注当地女性问题,也关注美国全国的女性 问题。例如,明尼苏达大学女性继续教育中心的两个特色是:为女性提供咨询服务以及支持 性别研究。

四、结 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妇女解放运动、民权运动以及日益膨胀的“大社会"(Great Socie ty)教育方针等一系列与女性相关项目的发展使美国女子高等教育事业展开了深刻的反省, 并继续前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人选择(Iindividual Choice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也成为了当代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 展的一个指导性原则。女性高等教育提倡者们通过支持女性研究、开展女性教育项目来推进 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能力和地位。

[参考文献]

[1] Minnich, E., et al. Reconstructing the Academy [M]Chicago: T 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25.

[2] 高惠蓉,单中惠. 男女同校教育大环境下的美国女子学院 [J]教育史研究, 2007 ,(1):129-132.

[3] Tidball, M.E., et al. Taking Women Seriously: Lessons and Legacies for Ed uca ting the Majority [M]Arizona: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Oryx Press,1999:119-129.

[4] Feldman, S.D. Escape from the Doll's House: Women in Graduate and Profess ional School Education [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4:31-35.

[5] Kelly, G..P.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Women's Education [M]Buckingha m: Greenwood Press, 1989:523-525.

[6] Schmidt, R. Wome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n History: Essays From t heMount Holyoke College Sesquicentennial Symposia [M]New York: W.W. Norton& Co mpany, Inc., 1998:126.

[7] Nidiffer, J. & Bashaw, C. T. Women Administra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102-105.

[8] Eisenmann, L. Higher Education for Women in Postwar America, 1945-1965 [ 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182. (责任编辑 李震声)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S. after World War II

GAO Hui-rong, SHAN Zhong-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Abstract: After World War II, women'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S. maintained it s soaring in quantity, but its features and course have experienced some fundame ntal change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pre-WWII.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oeducationin higher education, women's colleges, which once were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 began to shrink in both quantity and scale. The gradual popularity of undergra duate education in women mad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mong women and their acad emic pos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mportant issue. In addition, women's furth er education concep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and promoted in the same age.

Key words:the U.S.; women's education; educational equality; hig her education; further education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高等教育
对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探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