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慧
一、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初中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城镇初中相比,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问题的产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和改进,教育方法需要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尚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许多学校多年来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水平上。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活动、参与、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恰恰是农村教师所缺乏的方法与理念。
(二)农村教师对于落实《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差距也很大。
(三)农村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被动地接受
反观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难发现: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为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这也是农村英语教学与城镇学校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见解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尤其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形成的。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活动和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农村初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根源。
因此要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正本清源,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帮助、指导方面,以有效地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活动、参与、体验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对农村初中有效使用英语新教材的思考
(一)农村教师应在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
由于英语学习的特点,一个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有合理的学习目标,得当的学习方法,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归纳、反思并创新。
1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去实现这些目标。如在每个单元,让学生知道哪些单词是必须掌握的,应该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分别应掌握哪些内容,要让学生自觉地去预习和复习每单元的checkpoint,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目标引导恰如其分,学生就会把引导的目标纳为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这种目标就会变成为一种强烈的外在诱因,一旦见之于实践,又会转化为强大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不断地把注意力,思维力等集中于目标甚至目标完成。
2指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习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点:①学习是学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某种变化;②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导致的;③学习者的某种变化必须能保一定的时期。而所谓学会学习指的是学会有效的学习,也就是根据学习规律和自身的身心特点,运用学习工具和方法,对学习资源加以最优配置,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规律,如何指导学生分析影响自己学习的内外条件以及科学配置学习资源的方法。抓住了这些,应该说抓住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要点。英语学科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对其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总结是可以掌握的。
3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配置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料、工具等资源。首先,教师要掌握学生有哪些信息资源,哪些是现存的可以直接加以应用的,哪些需进行加工点拨后才可以使用,哪些资源对哪些学生最有利,哪些资源现阶段对学生没有用处或根本没有用处等。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应用资源,配置资源,否则就是现存的学习资源也会白白浪费掉。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配置资源时应遵循效应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效应性原则是指学习资源的配置必须起到正效应的作用,防止出现零效应和副负效应。实用性原则是指学习资料的配置必须便于学生操作。
(二)农村教师应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1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生对英语学习是有冲动、有愿望、有兴趣、有倾向的。这种动机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潜在的。明显的教师要把它激发出来,并指向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内在因素,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已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这种已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主要靠外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指导和引导作用,学生这种调节很难自觉主动地进行,这是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有限,心理成熟度还低。因此,多数学生在多数情况下,仍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积极调动来提高。
2要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把握、弄清哪些现状或者哪些原因是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其次,教师一定要选择每单元的有关材料或单元有关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第三。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时要重视把握时机。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与“悱”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第四,调动学生积极性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农村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发展
主动发展就是学生自觉地按照发展的阶段和顺序性进行积极、能动的发展。换言之,学生对发展起到了自我促进的作用。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在接受发展条件影响时是积极的、主动的,它会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等的影响,而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倾向学生自己是可以检查、监督、调节和完善的,可以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水平高的学生,主动发展水平也高。
其次,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自我设计,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不随便进行干预。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教师抓住其主要矛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能找出其解决方法。因此,广大农村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思,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