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建华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虽然不同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差万别,但是如果遵循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譬如平等、民主、正面教育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孩子就很容易成人成才。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并不断矫正家庭教育的方向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辩证关系呢?
一、引而不牵
一个孩子蹒跚学步时,经常需要家长牵着小手维持平衡。父母的牵手和鼓励,饱含着殷殷的骨肉亲情。他们是多么希望孩子在漫漫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健步如飞,平坦而快乐啊!然而,一个孩子总是要在磕磕碰碰中学会迈步,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如果做父母的总是担心孩子会摔跤,总是不敢松开自己的双手,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再不愿挣脱父母的搀扶,那么孩子在心理上就永远也长不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该让他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承受挫折。笔者喜欢那种“跌倒自己爬”式的家庭教育,它同样寄托着家人无尽的爱,而这种爱更富理智。家长要走在孩子的前方,用经验和理智正确地引导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一脉信赖的眼神,一个及时的提醒。胜过无数的牵手。
二、哺而不填
当婴孩嗷嗷待哺之时,母亲把乳头塞进了她的口中,孩子立即止住了啼哭。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哺育。然而,这种爱并没有得到理智的收敛,而是进一步膨胀。数不清的物质和精神的营养填入了孩子的肉体和大脑。各种营养品尽量满足孩子的胃,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健壮,不料孩子却过于肥胖,行动缓慢,以至厌食,损害了健康。语、数、外、音、体、美以及各种补习班,让孩子应接不暇,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习优秀,能力超群。不料孩子却苦不堪言,神经衰弱,厌学逃学,误了前程。
孩子就像是一棵幼苗,需要的是适量的阳光、空气、水分和营养,拔苗岂能助长?养育孩子,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三、推而不搡
推,则推诚相见,有帮助之意,利于亲子沟通,解决问题;搡者,用力推也,有恶意,有泄恨之嫌,易于激化矛盾。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挫折或者困惑,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处理得好,会成为孩子心智成熟的催化剂。如同学之间的矛盾、考试中的失败、青春期的迷茫等,这些都需要父母正确地剖析和指导。以帮助、鼓励孩子走出困境。当孩子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时,适当地“推”他一把,给他以语言的鞭策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但是,假如孩子正处于举步维艰、不能自拔之人生悬崖时,家长要是再粗暴地“搡”他一把,不仅不能救了孩子,还会让家长和孩子一同面临困境。比如,孩子考试失败被家长打出家门,一去不返;初恋——偷吃禁果被家长逼得走投无路,一起私奔;同学间发生矛盾,被家长棍棒体罚,孩子索性对同学大打出手酿成犯罪,等等,这些事例举不胜举。
四、放而不弃
由于家教失策,垂范不力,或者因为孩子自身懈怠,不思进取,绝大部分孩子不可能成为人中龙凤。家长原先的理想被孩子“不争气”的现实碰得粉碎。这时,家长应该迅速调整好自己受伤的心态,放下当初给孩子打好的行囊,及时矫正孩子人生的航向。
素质教育强调“六个学会”,第一条就是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等,都是围绕着它运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强调“终身学习”。虽然孩子未能挤上应试教育的独木桥,却千万不能丢弃对待任何事物所应秉持的学习、思考、探究的品质。人生就像是马拉松比赛,谁的孩子能够坚持不懈地奔跑,就一定有赶超的机会。
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后代,也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孩子只是一棵小草,那就让他平凡但并不卑微的生命萌发一片新绿;如果孩子是一棵巨树,那就让他高贵但并不高傲的身躯站成一株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