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中庸”

2009-05-11 08:52王孝华
学理论·上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庸子路弟子

王孝华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其中不乏能沿用几千年的思想精华,笔者仅就其中的“中庸”思想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

孔子所处时代可以说是矛盾动荡时代。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用郑玄的话来说:“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孔子怀才不遇(指他未从政),他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但他仍要坚强地顺应时代,实时务,量时适度。孔子所行之行,“惟时适度,可以清则清,可以任则任,可以和则和,不特倚于一偏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中正也;庸,用也。”(《说文》中的“中”与“庸”的解释)朱熹解释道:“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违,不及。”中庸的含义,即是研究、探索、认识、对待和处理一切事务的合乎实际和一定标准的方法与态度。在矛盾挣扎中,孔子不苛求,不极端,不钻牛角尖,甚至收放自由,潇洒享受生活,这都因他思想里有很多用中庸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中庸让他处理了很多棘手的事务。

在这里论述的“中庸”有正确标准,而不是不辨是非,不分曲直、模棱两可的一种处事方法。到战国时期,子思在所作《中庸》中提出了“中和”概念,进一步阐发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子思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这里,又衍生一个“和”。“和”的实质是什么?应是孔子的“和而不流”(不随波逐流),还应该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第十三》)即“和”应是把两个主体以占据真理的一方统一起来,与今天讲的和谐大同小异。这样,在《论语》中我们到处可见孔子应用“中庸”与“和”的生动例子。在《论语》这部书中读者可以认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自由精神使他放弃了逃亡的机会。但孔子会直言不讳地说:“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论语·公冶畏第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第七》),这是另一种自由精神,他不会用生命为社会陪葬。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有《论语》去读,才能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回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领略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独特魅力。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社会,影响至深。

一次,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这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其确实体现出来了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他们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用平衡点因材施教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

在人际关系中,孔子的中庸思想更多地体现在“和”的魅力上。他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弟子三千。师生关系也可算是一种朋友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要把握好与朋友的关系。孔子能与弟子相处得其乐融融,正是他个人的魅力所在,因为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渊博便离群索居,做孤独的思想者,做偏执傲慢个性棱角分明的人,相反“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第七》)。在孝顺父母方面,孔子认为应该“和”,顺应无违。孟懿子问孝,孔子答曰“无违”,后来当樊迟替他驾车,在问到“无违”时,孔子解释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不违背父母才是真正的孝。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意思是指: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在道德方面,孔子爱人出于他的大爱,大爱产生和谐之美。在与颜渊、季路探讨各自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五》)有这样志向的孔子,人际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

在为政治之道方面,孔子也用“中庸之道”,孔子指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第十六》)这是孔子的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想让人们平等无争,和谐共富。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孔子思想的“中庸”及其衍生出的“和”,在当今社会可以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当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孔子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有可借鉴的闪光之处,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将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何乐而不为?

责任编辑/田苗

猜你喜欢
中庸子路弟子
孔子“教训”子路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弟子规
弟子规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