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飙
刘文生的14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五国城》可谓长篇巨制,它分为卷一《靖康之变》,卷二《乔木幽谷》,卷三《塞外残月》,卷四《坐井观天》。这部小说描写880年前金与宋两朝的战与和历史故事,作者从浩瀚的史实中,选择了北宋末年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掳到北国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的经过,作为小说构思的重要线索,描写了金宁两朝的民族与文化的冲突,其中包括军事上的抗衡,政治的纠葛,文化上的碰撞与融合,乃至同化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小说时空跨度大,从1111年至1161年共50年历史,从白山黑水到扬子江畔;从小桥人家到大漠风沙穹庐;从骏马西风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结构宏大而不松散,故事线索纷纭而不庞杂。是难得的一部佳作,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艺术地处理了历史小说中的几个关系。
一、故事的历史感与历史的真实相统一
今天的艺术家们缘何还要对几百年、上千年、上万年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仍有浓厚的兴趣,津津乐道地去关注呢?难道是发掘历史陈迹来给自己鼓劲提气,还是以此炫耀当年我们祖先的辉煌呢?实际上无非是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借古娱今,尤其借古娱今是时下最为时髦之举,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从中给人教育与启迪。既然是历史长篇,自然要写到该长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书中所发生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时间。《五国城》一方面勾勒出时代背景,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展开故事,另一方面将该时期的重大历史时间跃然纸上,增添了历史真实感。
卷一《靖康之变》是从宋金边境冲突中,签订“海上之盟”开始,引申至宋朝末年宋徽宗治国无方,醉心于书画,沉溺于女色,致使大宋王朝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边患纷起,政治腐败,重用了童贯、蔡京、杨戬、高俅等奸佞之臣,误国误民。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江、方腊、田虎各霸一方,宋朝对当时北部边陲接壤的契丹、女真和党项三个民族的策略上,连连发生失误,在立盟的同时又做出违约的不礼、不义事情。“张觉事件”、“军粮事件”及“蜡丸书事件”,集中反映了宋朝在治国上的混乱。最后女真人兵入中原,使历经十代皇帝166年的北宋王朝灭亡。
卷二《乔木幽谷》描写了宋朝京城汴京被攻破之后,徽、钦二帝被俘虏,连同皇族、皇室、大臣以及宫女、艺人、各色工匠共计一万四千余人,全部被掳往北国。这批人被逼走到燕京(今天北京)后,徽宗被囚城外延寿寺,钦宗被囚城内悯忠寺。其他被掳者散居燕京各寺。天气炎热,缺粮少衣,无医无药,疾病频生,死者相继,情景十分悲惨。同时女真人统治阶层在对南宋主战还是主和以及掳掠大批人质的处理等主要决策性问题上,也产生了分歧,金朝为统治中原,在汴京立张邦昌为异姓皇帝,幸免被掳的徽宗第五个皇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成立了宋政权,给宋、金两朝的长期纠葛,设下了伏笔。
卷三《塞外残月》描写了徽钦二帝一行人员自燕京至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和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的北迁途中,历尽磨难,在金上京太宗完颜吴乞买分别封二帝为昏德公和重昏侯,并在上京城被迫行了极尽侮辱性的“牵羊礼”。行牵羊礼时,女真人逼迫所有女人必须把乳房袒露在外,钦宗的朱皇后受不了此侮辱,夜间投入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阿什河)自杀了。秦桧和金将挞懒反对宋金战争,主张议和,因此二人一拍即合,成了莫逆之交,在挞懒将军的要求下,金国皇帝把秦桧赐给挞懒。因此秦桧巧妙地脱离了二帝,并逃回南国,成了宋的主和派首脑人物。
二帝又被放逐超洲(辽宋省昌图县八面城)耕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之后,金人又将二帝一行迁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卷四《坐井观天》主要描写了徽、钦二帝迁至五国城过着“坐井观天”的囚禁生活。此时徽宗诗思泉涌,将其由皇帝到囚徒的感慨抒发出来,一共写了一千多首诗词,由侍女招儿收藏。后来由于十五子沂王和驸马都尉刘文彦向金朝诬告徽宗谋反,吓得徽宗把诗稿付之一炬,现存的几首诗是招儿忆录下来带回江南的。此时两朝战争已止,金朝内部发生了以挞懒、宗磬为首的主和派与以兀术为首的主战派激烈斗争。南宋主和派为首的秦桧与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的斗争亦非常激烈。结果兀术杀死了挞懒,秦桧也杀害了岳飞、岳云,宋徽宗客死五国城。南宋高宗先后用八年时间,派出四十多名使者索要尸骸。后来兀术与秦桧相继而亡,五国城所有的男人皆被金人所杀,女人分到女真人家里去。完颜亮登上皇位酝酿新的侵宋战争。
二、艺术处理的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关系
既然是历史小说就自然要涉猎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既然是写故事,作品的许多人物不能没有虚构的成分。但在写真实历史人物时,就不能胡编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语言、行为,他们的功过是非,必须和历史相一致。这就需要作者认真考察,订正他们的生平事迹,行踪所为,方能避免成为“历史的笑柄”落入“戏说”甚至“戏谑”的窠臼。然而有相当部分作家,态度不严肃,凭自己的想像编造故事,以至被历史学家讥为子虚乌有和无稽之谈。《五国城》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四百多人,金宋王朝的皇宫贵族,君臣官宦,文臣武将构成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圈,把徽、钦二帝、阿骨打、吴乞买、完颜合刺、完颜亮、耶律淳、赵构等帝王放在一起描写;把童贯、蔡京、张商英、种师道、秦桧、岳飞、韩世忠、郭药师、耶律余睹、宗翰、宗干、宗望、宗磬、挞懒、斜也、兀术、希尹等放在一起描写,形成了鲜明的人物对比,优劣忠奸,强弱胜败,泾渭分明。其中虽有虚构的成分,但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服饰,礼仪习惯,以及所作所为,都与他们的出身、教养、民族、地域以及职业、性格相一致,而书中的妃嫔宫女,艺人工匠,士兵走卒,侍从奴仆,多半是虚构的。但他们在作品的活动都与历史的真实相一致,虚构的人物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贴切,天然,毫无斧凿之痕。
小说中女真人的生活习惯、礼仪、语言都是真实的。宋金两国的文书、诏文都是真实的。小说中引用的金兀术给秦桧的那封信,在金国文献中有确切的记载。在引起金、宋两朝战争的三个历史事件中,数“蜡丸事件”重要。正因为金帝读了这封蜡书,才下决心攻宋,此信是导火索,作者很幸运在日本人的著作里找到了蜡丸书的原文,更增加了此书的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感。
三、全民族语与少数民族语和历史语言关系
作为当代长篇小说,自应使用全民族语言,但作为历史长篇小说,又不能不使用在同时代的惯用语。作为描写宋金之战,期间又涉及了北方多个少数民族,为了让地域特色更鲜明突出,有必要采用了当时一些语言。如何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决定历史小说立功的大问题,因为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而刘文生处理这一问题上恰到好处。他在交代人物,铺叙场景,描写余事时,运用了规范,晓畅,通俗的全民语言。在描写宋金人物之间对话时,在描写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身份对话时,语言各不相同。小说中涉及了女真语:瓦都拉(杀),赛音(好);契丹语:陶里(兔子),特里赛(皇后);蒙古语:套被套(黑色白斑的马),迭勃(其次);藏语:罗厮(佛子);西夏文:弥药(党项)等等。尽管这些民族语言有的已经消亡,但经他深入挖掘还是应用了许多,突出了时代感;小说用了48个女真字,14个词条,更增加历史感。这样《五国城》语言风格独特,自然流畅,清丽文雅,历史感强,地域民族特色鲜明。
四、现实主义和现代观念的关系
《五国城》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并非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既一方面历史地、真实地、具体地描写了表现发展中的现实,另一方面又以开放的态度理解和看待现实,即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理想观念是现代的,于是现实主义和现代观念很好地结合起来。作者在创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当代的时代特点,站在中华民族为一体的高度上,看待和处理了12世纪金宋两个朝廷间发生的冲突,并对历史上一些史官及其附庸者的华夷正闰观持否定态度。作者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去阐译那段史实,以讲故事的艺术手法再现史实,作者把对历史事实的感知与直觉判断,经过思想浸润和艺术蒸腾阐述了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除去了斑斓虚幻的色彩,使读者感知到盘根错节的意趣和苍茫难辨的境界,把漫长的时间挤压在瞬间巨大反差之间。把空间戏剧性并举在惊人的对比之中,诸如在这样历史前景下,上述那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表现,都因其性格和身份决定了其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有的倒是在历史大潮裹挟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地充当了某种角色。因此作者在基本忠实历史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历史的超越,而给今人留下长久的反思和启示,作者形象与深刻地展示这些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所蕴藏的丰富历史内容,比我们从史书或一些教科书上抽象获得的结论更加有切肤的感受与体会。超越历史,自然要求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并对其做出既符合历史真实,又有时代特点的全面准确的评价。体现了中华统一论和“夷主中原亦是雄”的思想。诸如对秦桧的客观评价,对金代兵将重视汉文化,学习汉文化,发展汉文化,保护汉文化的评价。难怪当时汉族有识之士接触了宗翰,宗望,兀术,观其所为也不得不赞道:“国之英雄,不在中原,必在四夷。”女真将领确有别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中所描写的胡人,抢完女人、财物,余者尽杀之的掠夺。同时阐释了宋金之战胜负取决于领导集团所负载的主体意识的深刻哲理。那么李纲五次罢官,椰林含悲泣血;宗泽“三呼”而终;刘琦一战成名而终身受累;吴介两败兀术而前功尽弃;韩世忠软禁两湖之间;岳飞惨死风波亭,亦悲壮亦可怜。作者在这方面分寸把握得既不虚美英雄人物,也不丑化有争议人物,显示了开放胸襟和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