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欣 孔晓龙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重视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本文结合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思索性研究,以便强化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形成研究性学习
学校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近年来,国内外在教学方法改革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学校要密切结合自己的具体培养目标,鼓励教师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创造性、启发性和灵活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场信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将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育的信息化将成为新一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鼓励教师探索、开发新的变革性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程序、方法和资料,鼓励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料。
重视实际操作环节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
近年来,由于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实践教学体制的不健全,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遭到削弱,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差。2005年国际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发表的调查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指出:2005年中国有310万名高校毕业生,是美国的2倍多,但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在实际应用技巧和英语水平方面的要求。创新型人才不是空洞的理论家,而是理论修养与实际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根本改变学生实习难、实践弱化的问题,政府应该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依靠自身的优势和渠道,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外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发挥和巩固学校和行业部门既有的联系,倡导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联合的方式,建立持久的基于企业的实践、实习基地。
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平衡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心所在。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着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加强普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仍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在普通教育方面,要进一步扩充普通教育的范围,使之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3大领域,使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有一个全面概括性的把握。同时,也需要深化和加强专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课的质量,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程内容看,教学内容偏旧是我国课程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学校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将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即使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3大科学领域间也将出现相互整合的趋势。因此,重视跨学科教育成为各国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国学校应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借鉴美、英、法等国学校的经验,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跨学科专业。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精神家园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我国学校应以制度的形式鼓励自由,赋予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和选择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创新和批判精神,使学生敢于质疑既有的结论,敢于直面各学科发展的前沿;鼓励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抵制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而密切的关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和密切交往中发展智力,完善人格,推进学说。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应通过共同的仪式、宿舍生活、项目小组、兴趣小组活动、重大事件研讨会、讲座、多元文化艺术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联系,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鲁东大学2007级教育硕士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