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果 长 虹
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是至今唯一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最高荣誉奖章”的中国人,也是全球目前唯一完成开颅手术上万例的白衣天使,因此他又在医学界和民间享有“万颅之魂”的盛誉。
2009年1月9日上午,正值84岁本命年的王忠诚,走上了世人瞩目的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接受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颁发给他的“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对于王忠诚来说,一切赞誉都不曾令他心动,唯有这样一则楹联式的评价让他永志不忘:“守忠诚之铭伴生命旅程,鼓浩荡长水送风帆远行。”
是啊,忠于国家,诚于事业;忠于病人,诚于奉献。这就是王忠诚一生的座右铭。
眼见战士喊着“冲啊”临终,他立下“一定攻克脑外科”的庄重誓言
1950年,王忠诚从北平医学院(今北大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两年后,他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在鸭绿江边抢救志愿军伤员的亲身经历,让他年轻的心深深地受到震撼,且几十年后的今天也念念不忘:
“冲啊,冲啊……”很多头部受到弹伤的战士,都是处于昏迷之中却仍在冲锋陷阵的状态后死去的。当时王忠诚对内外科都可以处置,但对脑外科手术却一筹莫展,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最可爱的人”在他的面前死去,他心疼得眼里噙满泪水,暗自立下誓言:“回国后,有朝一日,一定学习脑外科!”
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后,王忠诚參加了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的神经外科培训班,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当时,脑外伤及颅内肿瘤的确诊是难以逾越的难关。为了尽早摸索出一套经验,在解剖尸源不足的情况下,王忠诚和同伴想办法找尸源做脑部解剖研究。三伏天,闷在一间密不透风的屋子里,反复面对着尸体,尸臭熏天,难以忍受,但是,立下大志的王忠诚硬是一天天地从尸身上摸索研究出一套诊断规律,并在日后临床时不断完善,于1956年出版了一本《脑血管照影术》,一下子就把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拉近了30年,同时这本专著还被视为划时代的中国神经外科的重大进步。
一次次成功救治脑病危重者,“神医”征服了国际同行
大脑里血管密布神经多,每个部位都神秘地与人体的各个器官相联。做脑神经手术,多在直径不到1毫米的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做手术时,王忠诚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保持体位不变,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肩周炎的他来说要忍受常人难以挺过的煎熬。往往一个手术下来,他的腰已经累得僵直打不了弯儿,双脚肿胀得发紫,就像穿了双紫袜子。
2000年6月6日,王忠诚在天坛医院主持了一台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完整地切除了一个长在脑内直径达6.5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世界神经外科领域上的又一个奇迹。现在这位小伙子已经完全恢复健康,生动地验证了“万颅之魂”的精妙医术和“天使之心”。
在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王忠诚是唯一手术逾万例的人。2001年9月15日,在悉尼召开的第12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上,该联合会主席萨米亲手将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章授予王忠诚。
“为了世界神经外科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两个字”
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王忠诚渐渐离开手术刀。但他著书育人的活动从未停歇,他要把手术刀的神话记录下来,成为后人的财富。
张亚卓是王忠诚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人员。他回忆说,有一次,他写了一篇论文,王忠诚发现一个错字,就让他拿回去检查两遍再送来。当张亚卓把修改后的论文第二次送来时,王忠诚又发现文中有几个英语单词写得不规范,又让他回去再改改。张亚卓觉得导师有些小题大做。后来,他偶然看到王忠诚几十年前用英语打印的一份病例,才悟出导师栽培自己的一片良苦用心。张亚卓说:“当年,王老师才25岁,可他书写病历的规范以及文法修养,都令我自愧不如。这份发黄的病例让我想了很多,王老师传给我的,不光是一把手术刀,更重要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科学精神。”
王忠诚不断提示学生:“我希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两个字。”目前,在全国9000多名神经外科医师中,有1/3,即3000多人是王忠诚带领的神经外科研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王忠诚
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平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阅读提示:
与王忠诚一同获得此项最高科技奖的还有被誉为创造了稀土业“中国奇迹”的徐光宪院士。本刊已在3月(下)推出专稿,展示了他生活中的另一面亦是同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