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菲
扛着少将军衔的李双江是位家喻户晓的大歌唱家,但他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有着东北人的直爽与朴实、老艺术家的谦和与真挚。
孝子歌唱家的
一曲母爱之歌
李双江出生在“冰雪之乡”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里,父母共养活了13个孩子,李双江排行第四。
李双江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在20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音乐文化十分流行,受环境的影响,李双江自小就喜欢唱歌。李双江的母亲尽管目不识丁,但细心的母亲却能教他唱歌。7岁那年,李双江被学校选送到市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在录音室里,他高唱的就是妈妈教他的《放山羊歌》。不久,电台播放了这首歌,一家人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母亲激动得直流眼泪。
1959年,李双江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不到3个月,中央音乐学院来招生,这又激起了李双江儿时的梦想,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亲认为学医是择业之首,坚决反对他学唱歌。
“母亲在考试前一天连夜给我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由于着急,麻绳上都带着她手上的血……”李双江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被录取了。
1959年秋,李双江离开家乡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由此开始了他的人生远行。
后来,李双江到北京工作后,就设法把母亲接到北京,精心地照顾她。母亲80岁那年突然病了,为了让母亲高兴,李双江带着母亲走了很多地方。为了省些费用,李双江就背着老母亲走,一路上累得腿都软了,可他就是不让母亲从背上下来……如今,母亲虽然已离开人世,但李双江如果工作不太顺利,或身心疲惫,都会经常到母亲的墓园,沏上一壶热茶,与母亲聊聊天。李双江感言:“我现在很羡慕那些有妈叫的人,能再当着妈妈的面喊一句妈多好!”李双江一直认为,自己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他总是设法用行动去报答母亲。
经典歌曲
广为传唱的背后
1973年,李双江被调入总政歌舞团。不久,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找到他,请他演唱《北京颂歌》,灌制唱片。
为了把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北京的早晨和全国人民那种炽热的情感,通过这首歌表现得淋漓尽致—仅“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这一句歌词,李双江就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
那时候,李双江的母亲刚来北京,她看到儿子如此用功,很想帮他的忙。有一天,李双江和往常一样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一旁做饭的母亲开了腔:“双江啊,你在家吼来吼去,把窗户震得嘎啦嘎啦的。你为什么不到天安门广场去看一看呢?你不是常说要深入生活吗?”
于是,李双江清晨就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去采风。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开始的时候有点云遮日,过了一会儿,太阳一度发白、变成粉红色,但转眼间金灿灿的阳光喷射而出,整个天安门广场像披上了金色盛装,再看天安门城楼上的红墙金瓦更是分外灿烂辉煌。那一时、那一刻,他仿佛听到了春雷一般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带着从未有过的庄严与震撼的感觉,李双江满心喜悦地回到了家中,见到妈妈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找到了!找到了!”李双江走进录音棚,第一遍刚录完,当时在场的广播合唱团的70名合唱队员就热烈地鼓起掌来。第二天,这首歌就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了。一时之间,大江南北到处都飞扬着李双江的歌声……
每唱一次《再见吧,
妈妈》都要哭一次
李双江每每演唱、琢磨新歌,妈妈都是她的第一位听众,也是第一位评论员。妈妈坐在那里,目光很专注,从她脸上皱纹的松紧,李双江能辨得出歌的优劣。妈妈若说“我听得懂”,这首歌就可以拿出来唱了;妈妈若说“土不土、洋不洋的,我听不懂”,这首歌,他就不唱了。
李双江的代表作之一歌曲《再见吧,妈妈》曾掀起亿万军民的情感波澜,成为举国上下老幼皆唱的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歌曲。为了圆满完成创作任务,李双江深入云南前线,近距离地体验战士们的喜怒哀乐。用他的话说:“只有到此时此刻,你才会明白战士们心中装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妈妈—祖国,才是他们的最爱和大爱。”有了如此的感悟,再来演绎该歌曲时,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到歌曲中。
李双江第一次给母亲唱《再见吧,妈妈》时,他的母亲说:“我感动了,我真的感动了,就连后娘听了也会掉泪的!”这首歌正如母亲预言的那样,唱到了广大听众的心坎里。打那以后,李双江曾上千场演唱《再见吧,妈妈》,“每唱一次,我都要哭一回,因为在每一场演出中都好似妈妈就在我的身旁,含着泪对我说‘我感动了……”
李双江的不少经典老歌,在央视春晚上不时地演唱,让怀旧的观众们享受重温原汁原味的快乐,百听不厌。李双江在演唱中重视情与字、情与声、情与味、情与趣之间的关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他的演唱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沉的表现力。
从艺近半个世纪,李双江被誉为歌坛常青树,国外媒体把他称为“中国歌王”。记者问到年轻歌手如何能像他那样在艺术上不断进步时,李双江表示:“一个好的歌手不在于你唱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唱,你是不是用心唱的,你是不是把心献给了观众,毫无保留地为这个时代讴歌。”
李双江从来都称自己为“战士歌手”,并一直身体力行这4个字。在总政歌舞团时,他曾创造了一年为部队演出三百多场的纪录。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后,他也秉承“为兵服务”的宗旨,不仅培养学员“为兵服务”的意识,而且每年经常带领学员为基层部队演出,足迹遍布各地。
“想不年轻都难”
的两个“法宝”
舞台下的李双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迷。跑步、游泳、射击、各种球类运动等等都是他的拿手项目,每天跑步3公里更是雷打不动的健身项目。在他看来,跑步是最简便的健身锻炼项目之一,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最少,既经济又方便,适合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的人。
为了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他还曾专门咨询了有关专家,认真地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跑步锻炼。他跑步有一个原则,绝不单纯为了跑步而跑步,抬起腿来就“蛮干”,而是跑步前要做足准备活动,将身体充分活动开来再跑,还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从不随便增减,更不“偷懒耍滑”。如果遇到下雨、降雪等恶劣天气,他就在室内的跑步机上运动,一定要足斤足两地完成当天预定的指标。
长期的跑步健身,使李双江不仅保持了良好的体能,更锻炼出了健康的体魄,现在跑上个一两千米依然很轻松,跟玩儿似的。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每年举行的运动会上,他还屡屡折桂。
作为一位知名的老声乐艺术家,李双江依然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高亢的嗓音、矍铄的精神,看上去一点也不像这个年龄段的人。每当听到人们赞扬他宝刀不老时,他都会说:“陪伴我几十年的,除了音乐,还有运动,有了这两个‘法宝,想不年轻都难。”
李双江认为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唱起歌来从嗓子到身体各个部位都在动,运动量还很大,对身体、对大脑都是锻炼。
李双江很早就萌生一个心愿:以一场师生音乐会来纪念自己军旅生涯50年。为此也有意准备了一些积蓄。然而,去年汶川大地震令人触目惊心,李双江和夫人梦鸽捐出了积攒的60万元。德艺双磬,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李双江,1939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职将军,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历任新疆军区文工团独唱演员、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等职,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系第十届与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客座教授等。曾获首届中国金唱片奖、首届中国音乐电视金奖、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999年世界音乐盛典“终身成就奖”与第二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